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孩子缺儿歌可唱需破解
2024-05-23 15:21:00  来源:广州日报  
1
听新闻

“歌曲都是从老歌库里找,适合现在儿童生活的儿歌太少了。”据《光明日报》报道,前段时间,北京一名小学教师带学生游玩时,鼓励他们拉歌,结果孩子们唱的全是网络流行音乐。

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而儿歌,正是儿童文学最早的样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教育启蒙、语言发展、情感陶冶等多种作用。但从现实来看,儿歌断层与创作失语的状况已持续多年。同时,儿歌市场中出现了诸多“灰色儿歌”“成人化儿歌”。

儿童音乐需求不减,为何会出现儿歌“缺位”“错位”的现象?很大程度是因为行业生态不好。相比高收益、易传播的流行歌曲,儿歌的商业回报少、行业认可度低,很多创作者或主动或被动地就转向了其他领域。当专职创作者愈发稀缺、好作品越来越少,整个创作链条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但抛开大环境的因素,儿歌市场依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句式工整、语言简练、节奏韵律感强的“挖呀挖”手指谣就传播很广。又如,从流行歌变“儿歌”的《逆战》《孤勇者》等一度在儿童中风靡。这些新的“儿歌顶流”启示着创作者们,有扎实“内功”的好儿歌依然“唱得响”,满足儿童需求的好作品依然能在新的媒介中广泛传播。

让儿歌不再“错位”、重新“归位”,需要创作者转变思路、提高创作水平;也需要各界予以支持,让儿歌创作者更有成就感、职业荣誉感。如此,方能更好实现良性循环。 (皇甫思逸)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