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多从“一米高度”补上社区短板
2024-05-10 17:18:00  来源:北京日报  
1
听新闻

在城市里,孩子下楼去哪儿玩,想必是不少家长时常琢磨的问题。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社区缺乏适儿化设施,小孩子能玩爱玩的滑梯、秋千、沙坑难觅。不少低龄儿童甚至“超纲”使用成人无动力健身器材,不免让人捏把汗。

细数一番,这些年大家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明显增加,但适合“小小孩”的确实不多。具体来看,安装低龄儿童设施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还可能涉及玩闹声扰民等问题,确实也不是件易事。更关键的是,在政策制定、社区建设时,也相对缺乏儿童视角。比如,《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中提到,器材配建应统筹考虑各类使用人群的特点,保障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健身需求,其中并未提及低龄儿童。

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一定充满孩子的欢声笑语。眼下,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现代街区和复杂路况,家长不敢再轻易放手。有人时而感慨,高楼大厦多了,路上汽车多了,孩子可以抓鱼爬树的活动空间却少了。早在2018年,《学龄前儿童(3至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就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但在儿童健身设施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时长能达标吗?基于这样的现实,更有必要着力打造一个个儿童友好社区,让活泼好动的“小布丁”“小豆包”有撒欢儿的地方。

儿童友好,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也体现在软件配置;不仅是一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念。2023年《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其中明确提出“空间友好”“环境友好”的工作目标,要求城乡公共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拓展社区儿童游戏空间和运动空间,合理增设“儿童游戏角”和“街头运动场”。而要落实好这些目标,关键在于能不能多从“一米高度”看社区、看城市。推动绿隔公园适儿化空间改造,完善儿童安全娱乐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围绕校园周边,完善人行横道标线和人行横道提示标志,打造一批示范安心通学路;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儿童营造快乐成长氛围……眼下,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上,北京也已探索出不少经验。再接再厉,在社区硬件建设更新中保持儿童视角,在社区功能上提供更多适配孩子的服务,广大父母和小孩子获得感幸福感定会更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持续完善顶层制度、细化执行细节、明确责任归属,以更好凝聚街道社区、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用心用情将儿童友好的理念与行动落细落实,才能为孩子们撑起更多身边的美好乐园。 (晁星)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