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拿什么拯救“文字失语症”
2024-03-01 13:45:00  来源:北京日报  
1
听新闻

在近日一项媒体调查中,1333名受访青年里,超半数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看罢不禁感慨,几年前,大家自嘲的还是“提笔忘字”,这没多久,便快速退化到“张口词穷”了?

今天的年轻人果真“词穷”吗?且看互联网上,“yyds”“泰酷辣”等新词一个接一个,“5G冲浪都跟不上年轻人造梗的速度”。更不说五花八门的表情包已成聊天必备,群友时而“斗图”,很是热闹。可一旦互动对象与对话场合一换,情况就迥异了:想发个有文化的朋友圈,却不知从何写起;走亲访友来句吉祥话,也要吭哧半天;课业汇报、公开演讲,更是磕磕绊绊、底气不足……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俏皮式、圈层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很多线下场合。

某种程度上,“词穷”背后,正是互联网语言对现代汉语典范表达的侵蚀。诚然,网络流行语也好,表情包也罢,都是当代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但“用进废退”,倘若使用者“厚此薄彼”,过度沉迷于网络表达,就容易出问题。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借助网络热梗、表情包等进行戏仿、娱乐乃至建构彼此的世代与身份认同,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会弱化。正如网络搜索愈加便捷,找资料、作策划、写报告“一键直达”,也会带来传统的以抄写记诵与理解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的萎缩……恰如一位中文系教授所提醒的,网络语言丰富但也简化了我们的语言,“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人产生某种惰性,不自觉加入语言的“假面舞会”。

眼下,生成式AI迎来突破式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展现出一定替代性。如果人类自己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不是危言耸听了。对此,当代年轻人并非没有觉察,而是在做出应变“自救”的尝试。某网络平台上,“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成员多达30多万名,他们坚持咬文嚼字,互相督促对方日常多多阅读、写作,以此摆脱“文字失语症”的困扰。

“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说到底,词语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有流变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当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对于网言网语泛滥带来的“文字失语症”等现象,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惶恐,但认清问题、对抗惰性,十分必要。(晁星)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