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始“涉足”慈善圈了!
近日,有博主爆料,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在捐赠页面使用AI合成照片,涉嫌骗捐。对此,成都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回应,已对该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并责令涉事单位进行整改。(1月9日封面新闻)
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神情悲戚——照片里,一位年至耄耋的老奶奶直视着镜头,看得人心生恻隐。可如此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竟出自AI之手!该机构解释称,因受助人有隐私保护的需求,故而使用了AI合成图片。保护隐私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模糊化、马赛克、拍背影、空镜头,甚至不用图都行,而该机构偏偏选择了AI“创作”、无中生有,“保护隐私”之说,显然站不住脚。
那这事是什么性质?算不算骗捐?据我国慈善法规定,开展募捐活动,应当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不得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在该事件中,受助人的其他信息真实,该机构亦没有主观恶意,但对求助信息强行“包装”,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感染”人、打动人,不合规、不专业,显然有欺骗、诱导之嫌。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这一行业极为特殊——能量强大,但又分外“脆弱”,在“真实”二字上容不得丝毫瑕疵,其公信力需要点滴呵护。倘若在求助信息上自作聪明、随意掺假,破坏的是公众信任,动摇的是诚信根基,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以这一事件为例,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一众吐槽,就是因为带给网友被欺骗、被愚弄的感受,触动了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敏感神经。
产品下架、责令整改,该事件将告一段落,但其带来的问题值得深思:慈善事业该如何使用新技术?能否拥抱新科技?当然能,但我们常说守正创新,守正在前,创新在后。公益慈善事业更是如此,更应该始终守好真实之“正”,始终奉行公信力至上,在求新求变上理应“钝”一点、慢一些。如若不然,有一天,AI批量生产满目凄凉的图片,“精心撰写”惨不忍睹的故事,精准“收割”公众的爱心,而你真假难辨,这幅场景是否让人脊背发凉、细思极恐?(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