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一菜市场通知“因大气污染停止面条煎饼加工”,引发网络关注。对此,“石家庄长安区发布”27日发布情况通报:经查,白佛菜市场近期进行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检查时,发现市场13家商户存在隐患,要求其停业整改。白佛菜市场未经环保部门许可,擅自以大气污染防治为由,责令上述商户停止面条、饼丝、煎饼加工制作。目前,通知已被废止。正在对相关人员调查处理,同时安排管理人员协助相关商户进行整改。
面条加工、饼丝加工、煎饼制作和大气污染到底有什么关系?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估计都是一头雾水。可一份盖着菜市场管理方公章的通知却白纸黑字地告诉大家,因为大气污染,所以这些经营行为必须关停,硬生生地把大气污染的责任扣在了面条、煎饼加工的头上。通知公开后,舆论惊呼,这样的停业要求,是“牛头不对马嘴”。很多人还产生共鸣:现在打着环保的大旗,行太多的荒唐事……
事情被舆论关注后,接下来的“剧情”变化不让人陌生。当地政府的通报,直接将事件定性为是菜市场方面“擅自以大气污染防治为由”责令商户停业,而真实的原因则是,这些商户存在安全隐患。乍看之下,如此后续似乎合乎大家的期待——“牛头不对马嘴”的停业通知被纠偏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让大家相信,此事原来的确与大气污染防治无关。但细想一番,有一个疑问还是让人骨鲠在喉:如果商家真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整改,菜市场方面又何须编织一个“大气治理”的幌子?是因为安全整改的严肃性不足以让商家停业,还是说“大气污染防治”的大旗更“管用”?
结合更多背景信息看,官方回应的逻辑明显存在疑点。比如,事情被曝光后,菜市场一位工作人员依然对媒体强调,“通知内容属实,旨在解决环境问题”;而菜市场多位经营者的说法,则是“信息量很大”。比如,一位面食店老板王先生(化姓)介绍:当日下午市场管理人员便来通知,要求停止面条加工,此前未有任何提醒,也未过多解释原因,只说是大气污染;2021年第一次查环保问题时,市场管理人员便要求安装专门吸飞尘的吸尘器,当时市场内的3家面食店都按要求安装了;今年夏天第一次发责令停止面条加工、制作的通知,当时停业了四五天,但市场的摊位费仍要照常交……
很显然,根据商户的说法,无论是今年夏天第一次被责令停业,还是2021年就被要求安装吸尘器,都是以环保的名义进行。那么,当地相关部门或许有必要解释一下,之前的停业和种种要求,是否也是菜市场方面擅自打着环保旗号所为?如果说这一次停业要求的真实原因是安全整改,那之前的真实原因又到底是什么?
其实,事件发展到这一步,不管停业的要求是为了配合大气治理,还是进行安全整改,它都反映出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商户们的正常经营权利过于脆弱了,哪怕是菜市场管理方随便的一纸通知和任意的理由,都足以让商户关门停业,或是必须安装某个必要性存疑的设备。这样一种管理生态的形成,或不只是因为环保的大旗在一些地方被滥用了,更是因为,相对于层层的管理主体,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商户们,远未获得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就像这起事件中,停业的“理由”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随意变换,可又曾有哪个主体真正关心过由此给商户带来的损失?甚至,他们到今天可能都没法确认,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停业”理由,又是否可以拥有问个“为什么”的权利,无厘头的停业通知,还会有下一次吗?
今年是疫后恢复的第一年,在大家的想象中,这些菜市场的小商户们按说应该迎来了不错的恢复期,可这些商家还是得莫名其妙地在夏季和冬季各遭遇一次停业。这样一种现实,是否显得格外讽刺?
报道中,一位面食店老板的担忧,让人心有戚戚:“我们批发市场主要供货给小超市,这次接到通知不能营业后便和对方解释了,但恢复营业后他们是不是已经找别的客户合作了,谁也说不准,如果是,那损失就大了,我们只能重新找顾客”;他告诉记者,自己的面店一天能生产一千斤,但只能卖两三百块钱,停业的期间还要出摊位费,入不敷出……不妨多听听这些最真实的民情、民忧。(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