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着刷着手机,不小心一个手抖或颠簸,就转到了广告链接……这是很多人的常态,也成为网友的“槽点”。近日,苹果公司宣布将禁止“摇一摇”跳转广告的消息冲上热搜,不少人发出呼吁:建议其他品牌手机跟进。
起初,“摇一摇”功能作为一种手机互动新模式,被应用在抢红包、识别歌曲等情境中。由于其主要利用移动设备的陀螺仪传感器等来实现特定功能,不需要用户授权便可调取使用,因此被广泛用于广告跳转,轻微的摇晃就能达到“引流”的效果。各大电商APP顶着骂名也要“摇一摇”,与当前开屏广告的曝光度高、营销效果好是分不开的。每年“双十一”“双十二”前后,“摇一摇”广告风头更盛,更是备受诟病。
据江苏省消保委分析,“摇一摇”自动跳转的开屏广告实际上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进入广告页面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源于商家的误导。事实上,相关的政策规范并非空白,从去年12月,工信部联合多家企业制定《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到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均对优化服务体验作出明确要求,提出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然而,无论从切身体验还是调查数据来看,监管效果并不乐观。今年第三季度,不良手机应用有效投诉中,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的投诉占比52.9%,涉及个人信息及权限问题的投诉占比25.5%,涉及信息安全问题的投诉占比21.6%。
在笔者看来,监管落实之难,一方面源于数量之大。根据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统计,仅今年1—2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活跃的APP数量为259万款(包括安卓和苹果商店),移动应用开发者数量为81万。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如何确保有效响应,及时阻止侵害用户权益等行为变得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源于强制力的缺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华为等企业制定的相关团体标准,“摇一摇”动作的设备加速度应不小于15m/s2,转动角度不小于35°,操作时间不少于3s,即便如此细化的参考数值,但离开了强制性也难免落空。另外,据业内人士分析,此类案件监管是属地管辖,虽然侵犯了消费者个人权益,但就个案而言性质并不严重,因此市场监管的力度不一定会很强。今年初武汉一学生就因不满“摇一摇”开屏广告,将某APP告上法庭后获胜诉,坦白说,虽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但社会影响不大,震慑效果也有限。
强化对“摇一摇”的监管,夯实企业和平台责任是关键所在。除了通过自查自纠、约谈等方式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要求,苹果公司这一举动让我们看到上游企业在此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期待其他企业也能尽快跟上或进行相应改进,切实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用户。(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