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不能放任环境监测花钱“包合格”
2023-10-18 10:27:00  来源:工人日报  
1
听新闻

通过伪造、篡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等方式,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据10月16日《新京报》报道,记者相继卧底西安、太原两家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发现其经常弄虚作假,“包合格”甚至成为行业潜规则——遇到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情况,需要修改报告或者复测,直到合格为止。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各地不断加强对相关企业生产排污情况的监测,对可能影响水、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的生产行为、偷排偷放行为等建立了严格的惩戒制度。近年来,第三方环境检测服务机构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环境监测的数据和情况,可以反映出主管部门工作是否到位、相关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应的职责义务、环保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

生态保护工作有诸多环节,来自第三方的环境监测报告某种角度上是对各环节工作的一种评判和印证。在实践中,真实的环境监测报告能够客观反映相关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弊病,进而促进相关的整改和落实。

当环境监测行为和相关报告可以任人“打扮”,第三方监测机构与污染企业“穿一条裤子”甚至充当其“帮凶”,环境监测的结论还能有多少真实性和可信度?“第三方”的中立、客观更是无从谈起。

从报道来看,一些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你给我做监测就必须得让我通过,否则我就找另一家。”如此利益驱使或者“威胁”,一些第三方监测机构便开始“大显神通”——在环境样品采集时用自来水代替废水,在出具报告时要么篡改数据结论要么全靠编造……

在“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以及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和相关企业合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离不开第三方监测机构。但这绝不能成为相关机构有恃无恐的理由——环境监测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其结论会对地方决策、企业经营等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环境监测报告“花钱就能买”“想要什么结果都可以”,甚至“以商养测”“以测养商”情况长期存在,不仅会削弱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公信力,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且极有可能导致真正的环境问题被掩盖,进而误导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决策,影响治理工作和效果。到头来,受伤的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也正因此,近年来,各地环保部门加大了对环境监测执法监管力度,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乱象进行了重点关注——有的地方聚焦环境监测、碳排放数据管理等,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有的地方集中曝光典型案件,警示教育相关企业;有的地方严肃追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企业负责人……当然,对弄虚作假的第三方监测机构重拳出击的同时,还有必要对购买第三方造假服务、企图掩盖不合格环保指标或逃避监管的企业予以追责。双向出击,才能形成更大的震慑。

环境监测,不能成为纯粹的生意或者说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环境质量是一个人人无法回避,甚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媒体曝光出来的乱象令人震惊,也提示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切实履责,持续加大监管整治力度,及时发现、阻断相关利益链条,让环境监测回归正轨,让环境得到更给力的守护。(子谕)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