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集设备连夜抢排农田积水、组织农技专家深入一线指导科学减损、及时下拨资金保障农业设施修复、因地制宜启动补种改种进行生产自救……连日来,华北、东北等地洪涝受灾地区加快推进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多措并举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力争将农业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为实现秋粮颗粒归仓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受灾地区已进入灾后重建关键阶段,抓好农业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农技指导,组织农民积极补种补救,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于稳物价、保民生、固大盘具有基础性作用。眼下正值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面对汛期极端天气给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的压力,各有关地区、部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科学精准分类施策,争分夺秒抢抓农时,确保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地落实落细,全力以赴夺取全年农业丰产。
摸清底数加强统筹。全面准确摸排各类农业生产受灾情况,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影响的前提条件。要针对土壤地力、农业设施受损程度等进行深入的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类制定精准方案和举措,密切跟踪监测农情气象变化,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府各部门间要加强协调合作,集中力量强化组织领导,同步推进农业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通力保障农业生产和设施建设人力物资需求,系统谋划水毁农田和农业设施修复,将农机服务、收储运输、产销对接、冬小麦种植等后续环节的准备工作做在前面。
科学决策分类施策。洪涝灾情稳定后,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第一时间组织各级农技人员下沉一线,一对一现场就抢救受灾农作物为农民答疑解惑,农业农村部也派出103个科技小分队赴重灾省份蹲点包片指导,迅速开展的帮扶举措坚定了广大农村群众抗灾自救的希望和信心。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关键在于抓住补救窗口期。一方面,受灾区域要分作物分灾情科学推动补种改种,及时扶苗追肥,尽可能少减产保稳产;另一方面,未受灾区域也要持续抓好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控,最大限度发挥增产因素作用,努力实现以丰补歉。强化科技支撑,做好农技指导服务,既要创新工作思路,利用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提升基层专业技术宣讲推广效能;也要落实服务保障责任,完善跟踪服务机制,确保专业技术意见用得上、用得好。
强化责任紧盯民生。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摆在首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抓紧落实各项救灾救助政策,将补贴资金尽快足额发放到每一位农民手中,才能让惠农政策更好支持农村群众重启日常生产生活,稳定农民预期,增强重建信心,对农业生产连续性积极性形成支撑。在推进农业保险赔付过程中,应加强有关部门与保险机构的协同协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查勘定损效率,简化理赔手续,做到能赔快赔,真正发挥农业保险减灾“防护网”功能。
(作者:汤涵,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