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让“零碳”成为新潮流新风尚
2023-08-17 11:00:00  来源:南方日报  
1
听新闻

零碳园区、零碳办会、零碳婚礼,甚至还有零碳饮料、运动鞋……近年来相关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网端,值得关注。

何为“零碳”?从实施“零碳”办会的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中,就可见一斑。据报道,“零碳”办会是指以举办的会议为对象,按照碳减排措施的实施、碳排放预算、碳排放干预、碳排放量核算与评估、碳中和评价、碳中和标的物的交易与抵消,确保会议碳中和。也就是说,在尽力低碳、绿色、无废办会的同时,通过购买普惠减排量和碳汇减排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自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关于“零碳”的研究迅速升温,论文数量出现大幅上升。但目前“零碳”并没有确切定义,因其涉及核算范围、核算的排放种类、参考指标的单位、目标年份、是否采用补偿和抵消措施等多方面,学界业界也看法不一。可以肯定的是,“零碳”并不等于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在现实生活和媒体报道中更接近“低碳”“碳中和”的概念。

虽然不乏争议,但“零碳”受追捧的背后,有观念的转变,也有实践的探索,并非“玩噱头”“推概念”。业内人士表示,实现“零碳”有四个流程,核算、减排、抵消和认证,每个环节其实都不简单。以有数据可查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例,主办方在实施了一系列碳减排行动的同时,根据活动数量、参会人数以及交通、餐饮、住宿等情况计算出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通过购买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的方式,实现峰会“零排放”。在小众群体中开始流行的“零碳”婚礼也是这个思路,可见,无论是作为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零碳”行动都实实在在减少了碳排放,值得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还有一些特定场景中,“零碳”也可理解为零使用化石燃料。例如一些地区的“零碳乡村”“零碳驿站”建设,就是通过购买光伏和风力电,或者屋顶光伏发电及智能化储能设备,实现“绿电”供应。作为一种包装方式和概念,其内涵和外延虽然略有不同,但绕不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表达。

不久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多次提及“零碳”,到首批“零碳中国”评价标准成果发布,再到“零碳”公共活动日渐多元,“零碳”不仅是一种倡议、一种导向,而且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主体加入进来、行动起来。

由此来看,“零碳”概念瑕不掩瑜,也并非遥不可及。在宣传推广过程中,也不妨打开思路,以此拉动公众减碳需求,进一步激发大家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零碳”成为新潮流新风尚。(陆夷)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