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秋粮作物正处于产量形成关键阶段,各地正多措并举紧抓田间管理,全力以赴保障秋粮生产丰收,确保国内粮食供给稳定。在粮食安全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与食物、粮食与食物的辩证关系逐渐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营养提供了遵循和指引。新时代筑牢粮食安全基石,需要我们牢牢树立并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坚持把保障和促进粮食安全作为出发点。保障粮食安全,既要保证14亿多人吃得饱,又要保证吃得好。我国传统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能量基本上可满足机体需要,但蛋白质、脂肪偏少。践行大食物观,意味着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由单一供给侧管理向供需两侧双向拓展,促进食物多样化供给,促进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消费占比均衡,为优化国民饮食结构奠定基础。同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推进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农业建设,稳定生猪基本产能,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确保“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供给稳定。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还要求确保粮食的高质量供给和可持续供给,改变传统农业对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的高强度开发利用,广泛挖掘各类食物资源,推广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种质资源技术创新、农业基础设施与装置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多元化食物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引领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变。以大食物观引领生产结构的转变,是指从相对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多元化食物供给。在保证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果蔬类、动物性蛋白及海洋食品生产,才能更好满足多样化膳食营养需求。实现食物供给来源的多元化,要向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生物资源,充分挖掘生物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资源依赖和环境影响,全方位、多渠道优化食物原料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食物需求。大食物观引领的消费结构的转变,则是指从以粮食消费为主转向多元化食物消费。在保障粮食,尤其是口粮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中国人饭碗里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消费升级与食物供给多样化同步协调,逐渐呈现“更营养、更健康、更合理”的趋势。具体来看,主食在消费中占比下降,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等消费量明显提升,这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的膳食营养结构。在食物消费上,消费者更加注重质量和营养,推动食品生产体系不断优化迭代,实现从果腹到吃饱、从吃饱到营养、从营养到均衡、从均衡到健康的整体转变。
着力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实施标准认证等。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以科技为内核推动创新,在种质资源开发、种植养殖过程管理、包装与品牌设计等各个方面加强研发力度,从种养到销售各环节全面发力,提升食物生产的全过程效率。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推进农产品全国大市场建设,完善流通体系,畅通食物生产者和食物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渠道,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针对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中的薄弱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补齐短板。在实施标准认证方面,加速完善适应大食物观发展的食物营养评价制度、食物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制度,建立食物营养评价数据库和食物产品质量标准数据库,加强检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助力建立健全更符合中国人营养健康需求的食物供需体系。
(作者:李孝忠,系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