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④
2023-06-16 08:56: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部  
1
听新闻

《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16日 第 05 版)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晋归义羌王”和“晋归义羌侯”金印,隋代胡人吃饼骑驼俑,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像,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在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上,一系列国宝级文物璀璨夺目,反映了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华文化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让观众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切感受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产生了令人难以忘记的效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从历史到现在,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灿烂辉煌的文化沃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描绘在布达拉宫白宫门庭内的壁画,表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盛况,展示了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性的一幕;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印证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的联络交往;红军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在你来我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聚在了一起、文化基因汇到了一起,为文明的延续、国家的统一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修订制定法律法规,制定政策规划,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展览展演、文化旅游等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凝聚出中华文化这个“一体”,中华文化这个“一体”又引领着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交融出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文化元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伟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这里承载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厚历史,也昭示着“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我们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