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4-04 10:17: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更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面对科技、文化发展新局面必须破解的新课题。

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文化供给。高质量文化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落实,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针对我国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不足、种类不多、参差不齐等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作出一系列部署,助力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品类与质量取决于文化供给侧的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应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上云用数赋智”的系统化转型升级。从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获取、开发与利用,到文化内容的智能化生产,再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5G传播及消费,不断推陈出新,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提高组织化程度及运行效率,综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应引导文化市场主体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交互性和融合性,催生、培育、发展更多新型文化业态。既鼓励科技型企业聚焦文化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开展针对性研发,实现精准性突破。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文化消费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拉动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以强调。因此,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消费模式转型升级就肩负了新的使命。一方面,应关注集成性技术的技术地平线价值,预测生成式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顺应大众文化消费的实时化、沉浸式、互动化需求导向,尽快在文化消费终端布局人机交互、全息呈现、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更加生动地呈现文化内容,打造更多综合性文化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应紧紧把握新技术趋势,实现文化消费服务的便捷化和管理的智能化,弹性拓展文化消费的内容、形式、空间及领域,灵活满足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需求,推动文化消费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目标转型升级,动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

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适应国内大市场的供给与消费特点,还应表现为较强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科技提升路径还应注重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系统合力。一方面,应诉诸数字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生产要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数据库,形成对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模态化开发,实现对目标国文化需求的快速响应与匹配处理,提高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定文化内涵,增强影响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应促进多元技术的融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达效果,辅助国际消费者充分体验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独特魅力。重点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表达、时尚表达和国际表达,增强中国文化立体化、宽领域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形成出口竞争优势。

(作者:刘光宇 刘子亮,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