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29日 第 05 版)
(一)
新的征程,新的出发。
“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浩荡春风中,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激励亿万人民信心满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蹄疾步稳,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区域发展活力四射,乡村振兴气象一新……广袤大地上,处处洋溢奋斗激情,处处充满美好希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个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的百年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蕴含厚重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总任务的认识,科学揭示了推进伟大事业与实现伟大梦想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万众一心、接续奋斗,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二)
纵横正有凌云笔,伟大事业谱新篇。
深圳前海,树影婆娑、高楼林立,当年的临海荒滩如今一派繁荣景象;深圳蛇口港,巨轮穿梭、日夜不息,昔日塞满贴牌产品的集装箱,现在满载优质国货销往全球;深圳街头,1200多座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车水马龙与优美环境交相辉映……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新时代十年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迈唱响“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奋进凯歌,毅然踏上“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壮阔征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十年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新时代十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5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中国经济总量从约54万亿元增长到超过120万亿元……十载奋斗汗水,浸润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里,浇灌出“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小康”的幸福生活,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出了重要步伐。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每分钟,12.7公顷的森林或草植种下,10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出来,移动支付交易额超过10亿元,20.6万个包裹发出或接收……短短一分钟,就能触摸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千年小康梦、百年富强梦、飞天寰宇梦、蛟龙蹈海梦、国产航母梦……无数过去难以想象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构筑起中华民族向上攀爬的一个个坚实阶梯,汇聚成圆梦中华的强大能量。
这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十年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重要倡议诠释中国主张,APEC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展示中国风采,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广交会等重大平台彰显中国贡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全球未来的新希望来自中国”“21世纪世界发展的面貌取决于中国”。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新时代这十年,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创,对党、对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实践充分证明,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三)
回望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低迷,许多国家发展乏力,有人称之为人类“小冰河期”。而在此期间,中国敢于“破冰前行”,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是单向的分兵突进,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在经济建设上,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在政治建设上,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和底气。
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在社会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记宗旨,我们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责任担当,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让“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锐意进取,我们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定执着,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厉行法治,我们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刀刃向内,我们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果敢决绝,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延续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解决突出问题中才能实现战略突破,只有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才能推进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反映了时代发展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要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这一科学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有力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这一科学理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这一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了解中国的发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22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面向海内外发行,引发热烈反响。前进道路上,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四)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以磨难成其伟大。
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的各种版本,2001年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木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设计手稿……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的一件件展品震撼人心。
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历史清晰地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山重水复”的彷徨困顿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柳暗花明”。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历史清晰地昭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历史之问的探索和作答从未停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笃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了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力。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历史清晰地昭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这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今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这样一组数据引人关注。截至3月7日12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共收到代表议案271件,截至3月10日12时,共收到代表建议8000多件,其中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形成的议案、建议占比分别达62.7%和近60%;截至3月5日20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399件,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委员们注重从专业所长、优势所在、发展所需精准选题、深入调研、提出建议,提案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广大代表委员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铺展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人民意愿,我们同样感到自豪。”对中国式民主的自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投身伟大事业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走向复兴的民族、砥砺奋进的时代最激荡人心的主旋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盛大庆典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等国际盛会展示东方神韵、中国式浪漫,“嫦娥”揽月、“天问”探火、“蛟龙”入海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持续提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面对艰难险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真理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正确认识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领会必须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和战略布局、战略举措不动摇,坚定战略自信,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好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就一定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六)
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2022年10月23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极大鼓舞和激励亿万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时光轮转,再回首风雨兼程路,看今朝砥砺再出发。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走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