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和视频平台限制投屏等侵权行为,“智能电视不智能”引发多方关注。
“智能”的标准原本很简单,就是让生活更方便,但上网搜索“智能电视”,弹出的关联词几乎都是“怎么用”。点播模式本是观看方式的一大进步,它不仅让电视机完全摆脱了录像机、播放器,还赋予观众更个性与多元的选择,但“套娃会员”“强制广告”“误导消费”等问题也逐渐出现在智能电视的使用体验中。
改变“智能电视不智能”的现状,可以从理念、软件和硬件上下功夫。在理念上,可推动基本需求和升级服务相结合,优化广告渠道。一些用户认为,买智能电视已付出了成本,便不应再有广告,这种看法其实有失公允。传统电视虽没有开机广告,频道却拥有面向广大观众的大量广告时间,只是智能电视让看广告成了某种针对个体观众的行为,便容易被诟病。而从行业生态来看,大多数视频内容平台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极少数盈利平台的收益中,会员费和广告费也成了制作或购买视频内容的经费来源,因此需要我们理性、辩证地看待真实的行业现状。
但一些平台采用“嵌套广告”“套娃会员”的业务模式,的确“吃相不佳”,若结合基本需求精准提供升级服务,可能更为合适。如老年群体并不完全依赖4K臻享、立体声、超前点映,能否将电视频道免费开放、给老片以专区,让智能电视回归“看电视”的最朴素功能?对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则可提供会员套餐或广告模式,实现定向满足。同时,广告播出方式与触达渠道也可优化,既然主打“智能”,开机广告能否以大数据进行优化推送?目前,一些电视剧已尝试过的“扫码购买同款服饰”和跳入电商、广告的触达方式,是否更符合智能电视广告应有的样态?
在软件上,应从聚焦平台竞争转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正如行业专家分析的,智能电视的生态体系需要平衡内容服务方、牌照持有方、平台运营方和电视硬件厂商的各方利益,一旦盲目追求牟利,这种短视心态势必会引发平台之间进行“量大价低”和“速薅羊毛”的恶性竞争。想要长久地留住观众,就不能让他们吃哑巴亏、不断上当。平台竞争的目标应是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体验,唯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改变“智能电视不好用”的普遍问题,因为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永远是“看”,而不是“用”。
在硬件上,期待开发更丰富和人性化的使用场景。智能电视和其他智能终端一样,都应充分尊重老年人群、重视老龄化趋势。智能电视能否基于“客厅终端”提供更多样的适老化场景?这不仅指“开机就能看节目,随手就能换频道”的传统功能,还包括一键呼叫家政服务、子女视频聊天、家人远程操控、大健康医疗入户、定时提醒播报等适老功能。
如何以更好的用户体验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才是智能电视行业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唯有回归电视和生活的真实关系,方能让智能贴心、成就行业未来。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