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14日 第 13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中国书法产生、衍变的历程和中国文字密不可分。在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文字需要以书写来呈现,汉字之美也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展现。文字与书法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工具与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
中国文字与书法的起源和发展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包括从河图洛书、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仰韶、二里头等象形符号文字雏形,再到代表着文字成熟的甲骨文以及夏、商、周三代吉金文字,秦汉石刻书法、南北朝书刻与题记、隋唐碑刻墓志、历代法帖墨迹,等等。中国书法的篆、隶、楷、行、草诸书体,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及文字的变革同频共振,留下了大量的书法资源和文化瑰宝。如何进一步让优秀的中国书法文化资源在当代得以弘扬,真正“活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伴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丰富的书法资源将得到更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展现。中国文字是世界古文字中至今唯一不间断地使用和发展的文字,汉字的艺术魅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应守正创新,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系统梳理和探寻书法资源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对新出土发现的大量简牍帛书、金石碑刻等,应尽快整理、深入研究。不仅要在学术领域产生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群众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书法通识类读物,并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推广,让优秀的书法文化资源在当代多元立体化展现与传播。
在文旅融合的发展领域,要重视加强书法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泰山上,历代名人名家书刻题记将书法的人文精神融入自然景观;在故宫、苏州园林、颐和园,书法匾额、楹联和建筑与环境艺术融为一体,体现文化价值……而在当代文旅发展中,特别是一些文化主题景区和街区打造和提升中,往往存在对优秀的书法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利用不够、运用水平不高的现象,不少景区甚至存在“俗书”、“丑书”、错别字充斥的现象,应予以充分重视和尽快整改提升。此外,一些书法文化资源丰厚的省份,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好相关资源,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在提升文旅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地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形象。
在文创领域,也应创新利用方式,充分发挥书法资源的文化价值。书法文创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文房四宝相关产业,应结合新形式和数字化思维,推出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通过继承、转化、升华,精心提炼书法文化的经典元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传播载体,进一步加强书法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书法充分展现中国符号,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明。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