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23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教育部预计,明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将同比增加82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职业的涌现可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选择。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发布,净增了158个新职业,职业数达到1639个。新版大典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同时标注了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
求职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拥抱新职业,开辟职业新赛道。而让这些新职业、新工种拥有官方认可的“身份”,不仅能够增强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有利于新产业、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
建立职业分类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发布新职业,及时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让新职业从业者更有干劲、更有奔头——新的职业大典优化了部分职业归类,围绕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和依法治国等要求,增设或调整了相关中类、小类和职业。比如新增加的职业中,除了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数字职业外,还包括碳汇计量评估师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的绿色职业。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新职业、新工种及时获得认可和肯定,既能促进就业增长,又可以积极引导年轻人的择业取向。比如,多数新职业具有分工细、专业度高、薪资高等特点,这就对不少人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试想,如果这些新职业无“身份”,从事这些新职业、新工种的劳动者就难以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
新职业目录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但一个职业的确立更需要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从这几年接连发布新职业、新工种的情况来看,有关部门对于新职业、新工种正名的节奏正在不断加速,让新职业、新工种拥有“身份证”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在给新职业、新工种正名的同时,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快推动建立新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完善技术标准,让从事新职业的技能人才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动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从业人员队伍,并根据新职业的特点,确定适合薪酬、晋升体系,使从业人员看得到收入提升空间和职业发展前景,增加他们从业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同时,社会各方也应该鼓励劳动者向更多新的职业领域迈进,选择新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方向,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向更高水准、更宽领域发展。 (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