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④
2022-09-30 08:4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部  
1
听新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30日 第 05 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地表水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8万个点位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已建成,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前不久举办的一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空气、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相关成就鼓舞人心。这些变化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从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再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出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保垂改、排污许可等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这十年,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在、使命所在、责任所在。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让群众持续感受到变化、不断增强信心。在福建三明市将乐县,我国首批林业碳票正式出炉,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区,各镇街自然生态资源的增减情况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有了清晰依据;在江西抚州市金溪县,创新推出的“古村落金融贷”引来金融活水,推动古村古建融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践证明,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能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应当清醒看到,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人口这个基数,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坚定信念、久久为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谋划和推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人们在高质量发展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质生活。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