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广西等地陆续发布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地方版”,通过搭建供需对接的助残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实现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8500万,做好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工作,帮助他们从单纯依靠国家、社会救济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仅关系其劳动权利的实现,更是必须做好的答卷。
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部分残疾人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随着残疾人参与社会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体不断壮大,残疾人就业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家庭和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偏见与歧视,成为残疾人进入职场的阻碍。虽有不少残疾人逐步融入社会,但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与任务目标不匹配、支持保障条件不足等问题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进残疾人就业,离不开制度保障。从各地发布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来看,无论是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多项残疾人就业行动,还是针对就业困难残疾人、农村残疾人、残疾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提供专项就业帮扶,都显示了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决心。当然,残疾人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简单招收安置便可一蹴而就。以往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经验表明,一旦缺乏对各类现实困难的预判,往往会造成已安排就业的残疾人不能适应岗位要求而离岗,从而形成“上岗后又下岗”的怪圈。
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思路还应从外部被动供给向内生主动激活转变。从提高残疾人就业意愿看,政府和社会组织除了为其创造就业机会外,还应从残疾人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提高其就业能力,从而扩大其就业范围,提高社会融入感。为此,一方面,要扩大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法规的知晓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能力和潜力的认知,营造残疾人自强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化能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梳理分析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信息,掌握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动态需求,以提供“量体裁衣”的就业帮扶。从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特征的就业群体,可以通过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扫清残疾人的就业障碍,让更多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有能力进入劳动市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