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以租代购”靠谱吗?近期,几起与汽车融资租赁相关的新闻让“以租代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以租代购”是指一种汽车融资租赁的购车模式,购车者先以租车的方式使用汽车,每月向汽车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直到付清合同中双方达成的金额或者达到一定期限后,汽车从租赁公司处过户至购车者个人名下。但媒体调查发现,“以租代购”在现实中存在着强卖高价车险,款项结清以后汽车无法过户等问题。
“以租代购”可以为征信不好的消费者提供方便:汽车融资租赁是和汽车融资公司贷款,对购车者的征信要求较低。同时,它相较于一般的消费金融贷款,对“购车”的首付款要求也相对更低。对于一些从事网约车的驾驶员来说,“以租代购”可以大大减轻前期的成本投入。
不过,作为一种新兴的汽车消费模式,“以租代购”的权益边界还存在着诸多模糊性。比如,此前有网约车平台因“可能导致有司机师傅被个别高利率以租代购及民间借贷、高额违约金和阴阳合同等不法手段坑害”,而“暂停以租代购”。同时,有分析指出,部分汽车融资租赁平台只强调“首付低”,却不强调一开始所有权实际不在客户手中,缺少金融知识的客户误以为自己是在“买车”,导致核心问题没有厘清,之后纠纷不断。
“以租代购”中比较常见的权益风险还体现在,如签订“以租代购”合同后,如果中途“租车者”因为客观原因无力完成约定的“租期”,双方权益的平衡往往容易引发纠纷。再比如,汽车融资租赁的相关投诉中,强卖高额商业保险和款项结清后无法过户问题突出。有消费者就反映,“以租代购”模式下,租赁公司往往强制消费者在租赁公司购买保险,而保险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30%。这种强制做法,实际上削弱了“以租代购”带给消费者的利好一面。更重要的是,以租代购的本质仍是“购”,而现实中,一些“租车者”在款项结清后因为种种原因依旧无法过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交易背后的权益风险。
客观说,作为新型的汽车消费模式,汽车融资租赁在一开始有些不规范之处,这几乎很难避免。一方面,市场的自我调适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监管的规制若过于超前,则可能抑制市场的创新活力。但在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且相关问题已经集中显现的情况下,从行业到监管部门,共同推动提升这一市场的规范性,确实愈显必要。
尤其是置于当前促进汽车消费的背景下,对于汽车金融租赁给予更明确的规范,尽量消除一些模糊地带,避免给消费者留下陷阱,是构建更健康的汽车消费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在前不久,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有序发展汽车融资租赁,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与融资租赁企业加强合作,增加金融服务供给。一个越规范的汽车金融租赁市场,本身也就越能够发挥促消费的作用。
此外,考虑到选择以租代购的消费者中,很多都是网约车或其他运营行业的从业者,引导汽车金融租赁市场走向更规范、透明之路,实际也能够发挥“稳就业”的特殊价值。
退一步言之,汽车作为最重要的大宗消费品之一,消费模式无论怎么创新,都不应该给消费者“挖坑”。而一种消费模式要想获得足够的认可,这也是最起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