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小学生毕业答辩是创新还是表演?
2022-07-05 19:21:00  来源:人民网  
1
听新闻

杨三喜2022年07月05日15:57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智能AI对居家生活的利与弊……没错,这些都是小学毕业论文答辩上的题目。近日,云南昆明一所小学举办毕业论文答辩被批成人化,引发了舆论关注。

小学有无必要借用大学的论文答辩模式?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回到这场毕业论文答辩本身。学校回应称,答辩结果和毕业考等无关,这回应了一个公众关切的重要问题,答辩也确实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成果展示方式。孩子们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筹备,约5到6人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小组,寻找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合作、探究,指向的是培养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是什么新事物,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了这一改革方向,各地各校都以此为方向推动课堂转型,经过二十年的实践,还在不断迭代。

区别在于,这场小学生答辩是真探究还是假探究?从答辩题目来看,“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智能AI对居家生活利与弊”,以及去年的“小学生使用手机在性别上自控力的差异研究”“篮球鞋的价值”“微信红包背后的秘密”等,这些主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就是小学生的身边事。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小学生,互联网时代,即便是小学生,其掌握的知识以及他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话题,的确是他们所能展开“研究”的课题。而且,学校也表示“不是要学生最后形成一个深度的研究成果,而是注重孩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口才的训练”。

至于是否应采用毕业答辩这一高级学段的教育形式,而且面向广大师生、进行脱稿答辩,的确值得商榷。毕竟,即便大学生答辩也只是在小范围内,更不用脱稿。这种答辩方式,过于程式化,更像是一场表演。这正是它引发争议的原因所在,因为它看起来并不适合小学生,指向的不是孩子的成长本身。

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早熟、早慧,也还是六年级的孩子,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孩子的视角而不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去设计课程形式。换句话说,采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是为了让孩子们展示学习成果,在展示中获得体验和历练,考验他们对话题的思考结论,锻炼他们的口才、临场应变等能力,而不是将之作为一场表演,讲究程式化、追求整体划一。后者,是为了向成人展示成果,是为了满足成人的观看需求。这场毕业答辩指向的什么,从一篇公号推文中,不一定能得出确切的答案,但却应该是教育者应该审问自身的问题。如果指向的是前者,那么外界的舆论,就随他去吧;如果指向的是后者,那么就应该调整、改变。

一场小学校园的毕业答辩,成为一个热点事件,足见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关切。对于一所小学来说,也必定承受不小的舆论压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场域,教学、课程,更是专业的事情,在教学如何开展、课程如何设计等方面,是不是应该给予学校、给教师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