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创新实践证明,青年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从飞天探索到太空安家,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我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有一股活力澎湃的青春力量。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公司科技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比超过50%。青年才俊担起重任,离不开航天领域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他们接力成长,又为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青年时期是科研的黄金阶段,青年精力旺盛、创新活力较强、条条框框束缚少,对外部变化感知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往往能够做出有创造性的成果。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青年在成才的关口得到支持,就可能帮助他们走出摸索期,催生出创新的“奇果异香”。
我国的创新实践证明,青年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如今,无论在科技创新前沿,还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战场,青年人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0年底,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横空出世,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完成这一重大成果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古DNA技术是国际科研团队竞争的新焦点,不到40岁的付巧妹为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国际化团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成为这一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为5G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为研发团队,主力人员平均不到30岁。
为了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近年来科技界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优化评价体系,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得以轻装上阵,挑战重大科学难题。倾斜科研资源,科技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约80%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在新部署的战略先导专项里,中国科学院计划一半以上基础研究项目用于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设立资助专项,从“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到“青年英才计划”,这些“扶上马送一程”的举措,帮助青年科研人才走好科研生涯关键的第一步。
同时应看到,在营造良好成才环境上,我们仍有完善的空间。比如,评价标准上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使得一些青年人才把精力过多投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又如,在不少领域,青年科技人才仍然存在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进一步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还有必要扎实推动科技政策落地生根,在科研资源分配体系等方面做好设计,建立青年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的良好机制。我国青年人才储备丰富,创新干事的空间广阔,要培植好成长沃土,让青年人才在更多岗位挑大梁、当主角。(喻思南)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0日 第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