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稳增长、保就业等目标,金融系统可以从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完善融资增信体系、不断强化中小银行能力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纾困政策的精准性
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策举措,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由于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抗风险能力弱,仍需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纾解资金困局。
当前,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现金流吃紧,纾困、救急的贷款需求突出。企业因疫情停工停产,但仍需支付工资、租金等支出,亟待应急贷款以备周转;二是部分中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有一定新增信贷需求;三是受疫情影响,企业收入下降甚至中断,短期内的偿还贷款能力下降,压力增加,原有贷款需要展期、延期。
这些特征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且不同行业受疫情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为突出的餐饮、运输、旅游等行业,因停工停产情况更为普遍且持续时间长,这些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纾困需求更为迫切。
为此,结合稳增长、保就业等目标,提高纾困政策的精准性,金融系统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用好这些工具,可以为特定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来源。
要继续创新风险补偿、融资担保服务等政策,完善融资增信体系,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例如,在餐饮行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共享,运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以及有关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等数据,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要不断强化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能力。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政策工具,夯实其资本基础、提升信贷能力,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更好地管控风险。此外,通过金融科技应用,金融机构还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中小微企业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开发,提升支持效力。(曾刚)
(作者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本报记者欧阳洁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