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网络评论方法论⑨:守护好评论写作的初心
2022-06-01 11:27:00  来源:红网时刻  
1
听新闻

编者按: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已于4月28日正式启动,现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大赛官网:https://hpzg.rednet.cn/)。现在作品征集期内,策划“网络评论方法论”专题,将通过对判断选题价值、确定文章立意、形成有效论证、找到关键论据等基本写作环节的常识性探讨,为广大网络评论写作者拓展思路而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本文关键词:评论初心

□章丽鋆(光明网网评中心主任)

评论是一个人、一个媒体价值观的第一载体,它是思想的风暴呼啸之后沉淀下来的价值立场。评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以理服人,以文化人。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不断变化,各家媒体都不断通过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评论作品。从长期的传播实践来看,在众声喧哗中,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评论作品,终归还是那些坚持以理服人,善于讲理的文章。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有稳定的价值立场,能在舆论风暴中缕清思路,讲清道理是一个好评论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事评论编辑工作十余年,对评论始终心怀敬畏之心。从一开始做评论,前辈就告诉我,你一定要清楚评论的作用是什么?一是把握历史大势,推改革,促开放,倡法治、惜民生;二是守护人文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呵护人的情感,表达人的态度。每一篇热腾腾的评论捧至手中时都会仔细衡量,它是否符合我们评论的初心。

以理服人,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亦要与普通人命运相惜。评论不能缺席重大时间节点,这是时代与人民的“互动”方式,也是阐释历史发展脉络的良好契机。

比如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间节点,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始终“在场”》,就是一篇颇具特色的评论。马克思是谁?家喻户晓;但马克思主义为何在当代依旧闪耀着魅力?这个人们未必都能理解。而这篇文章正是要向人们或者说是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展现的: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观如何穿越地域,影响世界、改变中国;他的学术枝叶又如何穿越时代,延伸出今天众多的马哲研究路径,从而始终保持着长久的哲学魅力,保持着对时代的“在场性”。文章找准了今天传播语境下马克思形象的新塑造方式,让“不一般”的马克思瞬间在人们脑海里具象化了;也是让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动态地、深层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所在。

再如,曾经喧嚣一时的“私营经济要逐渐离场”的论调,提出民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等观点,在网上引起舆论哗然。经济日报当即推出评论《对“私营经济离场论”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应高度警惕》,直指要害,毫不妥协。文章称,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民生活已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无从得出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卸磨杀驴”、以公有制取代非公有制的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荒谬结论。

光明网评论员紧随其后推出《改革开放40年:更要坚定市场导向》。文章指出,无论从市场形成的全部历史看,还是从中国市场体制构建的历程看,多种所有制的存在及其发育程度,是决定市场导向确立及其成长路径的前置性因素。从来就不存在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市场,因而私营经济的离场,铁定意味着市场导向的反转,也一定导致市场体制的坍塌,必然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改革开放40年,只是历史一瞬。中国要继续发展进步,要更加富裕、更加具有活力,前提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坚定市场导向。只要这个导向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也必定在。反之亦然。”

人民日报新媒体紧接着推出评论《民营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离场》。文章直接指出,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式的策略性利用。

舆论战前后近两个月时间,随后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重申了必须坚定“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批驳了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给广大民企送上了“定心丸”,也激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与普通人的命运休戚相关,看似一篇网文掀起的风浪,若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讲不通这个道理,那市场的信心崩塌,普通人的未来又何去何从,所以此刻的好评论就是风雨摇摆纷纷扰扰中的“定心丸”,绝不允许缺席。

以文化人,守护人文精神,引导向善向好是评论不可或缺的情怀。

新冠疫情的突袭,让评论的视线也始终关注疫情相关的新闻。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应对,也看到了人的努力。在抗疫前期,因为对未知病毒的恐惧,各地形势艰难,“硬核”封堵措施纷纷出台,“带病回乡,不肖子孙”“建设祖国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等口号频频出现,舆论场进入高度失焦状态。光明日报当即推出评论文章《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回国的他们,也曾包机送口罩》,只读标题便明白所要阐述的观点,同时将人文情怀蕴含其中,评论没有站在舞台上指点江山,只是站在人群中喊出了“同胞也是同袍”的概念,瞬间将舆论场疯狂对立情绪拉回到抗疫的统一战线。

再以中国新闻奖获奖的评论作品《疫情当前,怎么火了一句唐诗?》为例,当舆论场上关于日本援助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话语人声鼎沸时,该文没有去加剧舆论场中对立的情绪,而是讲述一种文明感,而“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将大众情绪带回依法文明防控的基本面上。共识共情同理,打动人心的同时凝聚起力量,得到各方点赞。即便是在疫情防控的第三年,“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依然被很多业内人士反复提及。

傅雷先生曾说,“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像样的作品”。每次下笔之前,都先问一问自己,写这篇评论的初心是什么?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守护好这份写作的初心,让每一次落笔的文字都如流水一般,清澈澄明,刚柔相济。

近期,以“新时代 新征程 新青年”为主题的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已在湖南长沙正式启动,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优秀评论作品。期待“好评中国”让一批优秀的评论作品脱颖而出,推出更多讲道理、体民情,聚人心的评论,真正实现“以一言而立骨”,更加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