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2日 第 05 版)
【现象】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运用微生物脱氮技术让草海重获新生;在湖南长沙,构建水体微生物活化系统让肖河的黑臭问题得到解决;在上海杨浦,借助微生物让长海新村西湖园的水塘由浊转清……近年来,看似不起眼的微生物正逐渐成为污水治理的生力军,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了独特解决方案。
【点评】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实现更好的效果。
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Ⅴ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