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称,为加快健全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决定在今年3-8月开展专项行动,要求每所新建高校书记(校长、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据报道,部分高校已着手行动。有学校负责人向笔者表示,该校基于各专业就业、实习和拟升学留学、困难群体等相关数据,将组织校相关负责人按专业分工协作走访,并提出“走访要争取实现:固,即已确定就业意向的进一步巩固;促,即有意向正在谈的努力促成;扩,即拓展新单位或原合作单位挖潜”。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创历史新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一把手”出马,访百企走百家,精准推荐本校学生,不失为现实可行的举措。从短期看,作为第一责任人,高校“一把手”迈出校门,通过走访能建立并畅通就业合作渠道、充分了解吸纳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与社会、行业、市场对接,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同时也能从培养者的角度大力推介毕业生,让合适的学生去往合适的岗位。
更重要的是,“一把手”们的调研走访能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和灵敏的反馈机制,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认真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共同查找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充分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依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不仅是对策,更是整体就业环境的塑造。其中,既牵涉公共政策制定、市场岗位提供保障、社会容才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服务保障,也包括了学生就业观念、创业意识、就业能力、家长就业观念的变更。因而,既要将之放在整个社会单元中系统看待,又要从源头上谋划指导,就业这一终端出口才能浚通。
高校“一把手”抓就业,责无旁贷。同时高校也要着眼于长期培养目标,大学不是岗前培训机构,其人才培养的职能决定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培养环节,就是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只有让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使其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胜任岗位变化和发展、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也只有到这个时候,大学才算真正完成了育才的使命。
(作者: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