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让更多百姓享受幸福
2022-03-21 17:1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
听新闻

国外一些城市很早就开始探索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以新加坡为例,当地超8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住房即组屋。针对这一实际,新加坡政府兴建了100多个邻里中心,分布在组屋区里。在邻里中心,居民可满足就餐、购物等大多数需求,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加强了社区互动,又让大城市有了“人情味”。

中国对社区生活圈的探索与规划相对较晚,但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上海曹杨新村积极改造、修缮旧住房,完善健身区、凉亭等配套设施,优化老旧小区环境;广州蕉门河社区在改造时保留并凸显当地的山水特色,打造舒适的亲水空间,结合绿道、碧道等项目建设,让居民可以“推门见绿、出门见景”;长沙化龙池社区致力于特色餐饮街、夜市一条街建设,吸引和带动各地特色美食进驻,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尝遍不同的美食佳肴……在打造社区生活圈时不仅考虑既有设施,也能结合当地实际,实实在在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不过在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社区生活圈的概念主要在一二线城市落地,中小城市、乡镇等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明显滞后。尤其是农村学生,大多数仍要去附近乡镇、县城上学。来回距离远,只能选择在学校住宿。即使在城市里,由于简单按人口划分社区并配置同等公共服务设施,没有考虑不同社区年龄结构、需求结构差异,导致社区配套设施供需不相匹配。此外,国内大部分城市存在商务区、住宅区等各个功能区之间泾渭分明的现象,社区生活圈无法全面覆盖,市民每天仍需在居住地与办公地之间往返,通勤成本高。可见,当下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有不少居民还未享受到社区生活圈带来的便捷。

让社区生活圈惠及更多群众,一方面需要城市规划者破除老旧思维。既要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在新建地区统筹配套设施建设,又要淡化城市里不同功能分区界限,减少人群流动,缓解交通压力,让社区生活圈成为医治“城市病”的一剂良药。另一方面,在乡村地区需继续兴建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不同村庄间的基础设施共享使用。同时,打造宜居乡村,留住乡愁。

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乡村也呈现出新的形态。如何让社区生活圈在城乡空间结构、人口结构之“变”中,保持造福百姓的初衷“不变”,考验着规划者的耐心与智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社区生活圈将造福更多百姓。(赵 昊)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