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谁来做农民”的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的关注与热议。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确保更多人能来到乡村、建设乡村、留在乡村,是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境,不容忽视。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农村农业劳动力断代的问题。这主要是基于对部分农村现状的观察,比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显著;又如,生产一线的劳动力和农技人员短缺。这些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农村地区人才短缺,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地区出现人口结构失衡的情况。此外,还有农业效益偏低、农业生产率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偏高、农业生产风险偏大、农民收入偏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当然,这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累积形成的问题,既非一日之困,也难一蹴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困境”,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立体施策。
要做好“产业化”的文章,为创业就业提供平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基石。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广大农民及农业人才,有用武之地、施才空间。因此,发展农业产业与挖掘培养人才是并行不悖的。对于传统农业,该集约化改造与经营的,要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资源禀赋富集的地区,该探索特色产业的,要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化、品牌化。整体而言,让种地打粮的农民,既挑上“金扁担”,又提高经济收益,有前途有奔头才能吸引人;让参与特色产业的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在家门口赚钱,为家乡振兴出力。平台搭起来,机会多起来,就能够形成人才回流的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添柴加火。
要做好“职业化”的文章,让人才队伍释放活力。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人才,不仅包括故土情深、土生土长的群众,而且呼唤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综合来看,乡村振兴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热爱乡土与乡风,倾注感情与信任,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能扎根、善作为。实际上,这要突出身份之变,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为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素养的“农人”。这些农业农村人才,既包括了本土培养起来的农民兄弟,也涵盖走进农村的专家学者。因此,培养一批“土秀才”,发展一批“新农人”,引进一批“大专家”,让不同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智慧,就能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壮大事业。
要做好“制度化”的文章,给留村人才保驾护航。人才振兴,留人更要留心,重要的是制度保障。探索创业支持机制,给农村创业者提供政策便利,打通相关政策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生活上提供便利、发展上拓宽赛道,让深耕农村沃土的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多方合作,形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方式与人才梯队,以农业农村人才的能力提升带动振兴发展的水平提升。应该看到,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制度化措施留住人才也是长久之策,通过制度手段激发人才活力,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实现积蓄潜力、持续发展。
人才兴,乡村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平台,吸引人才返乡,强化人才支撑,让大家有信心、能安心,就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乡村振兴绘就出一幅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