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援引官方消息称,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将准备接受新一轮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乐山大佛该如何保护,很快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应县木塔的修缮方案也曾被长久讨论。
社会公众对这些文物保护方案的关注,是近年来“文物热”的延续。而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些重要文物的保护难题,进一步凸显了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我国文物事业研究与实践融合不足。
目前,我国的文物事业包括考古、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保护等领域,其中文物保护、博物馆两个方向均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分工,各流程之间环环相扣,但深入融合不足,尤其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施之间难以无缝衔接。目前,文物保护工程、博物馆展示工程暴露的问题有所不同,前者表现为市场化,后者表现为同质化,但均与理论研究、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的深度融合不够有关。
文物保护工程多涉及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环节,实施对象包括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革命文物等,各环节、诸对象所需专业背景、资质各有不同。目前,高等院校多以文物价值、遗产和保护理论研究为主,对保护实践关注不够。各省多有专门负责勘察设计的事业单位,而施工往往由市场主体完成。在之前媒体报道的一些文物保护工程问题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环节保护措施、修复材料使用不当。
对于石质文物保护,保护材料、保护措施的适用性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考验。施工责任方以完成项目作为出发点,各类公司在研究方面投入较少,也不可能有较大的持续投入。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囿于科研属性,往往不够关注或者难以推进相关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而博物馆展陈工程,则涉及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由博物馆方、专家学者、设计和施工单位等共同完成。施工环节需要诸多专业团队合作,这种工作模式容易造成专业壁垒,经常出现内容设计的初衷展示不足、“形式压内容”等问题。最终容易造成展览效果的同质化。此外,目前的博物馆部分设施有模块化、批量化生产的倾向,如展柜、展具、灯光等,这进一步加剧了展示风格的同质化。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文物保护工程方面,应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在目前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多个都与文物保护工程有关,此外高校也有大量的科研力量。深化产学研融通,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力。一方面,高校在学生培养中,要注重实操性与理论结合,帮助其同时掌握已成熟的保护理念、方法与技术;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与相关市场主体的合作,加大新材料等的开发力度。
就博物馆展示工程而言,则宜以策展人制度为中心,推进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实践中,策展人需要了解展示工程的各个环节,协调各方资源,如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施工方对接、展览评估等。博物馆展览本质上来说是艺术品,而非工业产品,策展人应以内容设计为出发点,寻求内容与形式平衡,以最佳方式呈现内容,实现最佳的展示效果。目前,部分高校在博物馆展陈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毕业论文常以展示文本设计的形式呈现,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由于高校并非博物馆建设主体,对这一举措的推进还有赖于各级博物馆的支持。(作者:宋海超,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