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斌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9日 第02 版)
从400公里左右高度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出发,一个小小的人类飞行器向着蓝色地球摇曳而下,在天地间划出一条壮丽而优美的轨迹。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降落在大漠之中的东风着陆场,回到阔别3个月之久的地球家园。
这是时隔5年,神舟载人飞船再次实现中国航天员天地往返的壮举,标志着我国取得了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对我国空间站工程按计划推进有着重大意义。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9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也为未来的飞行积累了丰富经验。神舟十二号成功归来,刷新了我国空间站建造的进度,也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能力提升了一大截。
从航天员回到地球出舱那一刻的熟悉笑脸,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进步。作为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意义重大,成果喜人。搭起“一”字形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在太空筑就中国人的“太空新家”;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并成功完成两次太空漫步……从“太空一日”,到“太空90天”,跨越的不仅是日子,也是中国航天进步的印记;数出的不仅是天数,也是航天人奔跑的步履。对比中国航天员7次“太空出差”的条件和体验,变化的是为实现飞天梦的登攀高度和航天科技的飞跃幅度,不变的是航天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向着科技自立自强一往无前的执着奋进。
从一张张年轻而沉稳、从容而自信的航天人面孔,窥见的是中国航天的精神密码。火箭发射倒计时口令的清脆自信,火箭、飞船总装车间里对一颗颗螺丝钉的小心翼翼,航天员出舱时地面支持小组的全神贯注……从弱水河畔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南海之滨的文昌发射场,到各大航天测控站、大洋之上的航天测量船,是无数航天人共同托举航天员飞天、共同在太空搭建起中国空间站。为了用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员归来,着陆场地面搜救队员们常年备战,时时穿越无人区,在高原草地、沙漠戈壁不惧风暴和严寒酷暑,练就过硬搜救本领。几代航天人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不断激发和推动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赤诚奉献、奋斗不止。
从欢乐的天地互动,我们也感受到科技进步、国家富强所带来的美好和喜悦。“太空出差”的经验日趋丰富,不仅使航天员更自信,也让熟悉飞天场景的百姓从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中找到乐趣。有人笑称“神十二”航天员“太空出差”三个月回来正好赶上过中秋节,航天员和奥运冠军的“天地对话”也被推上了热搜,航天员拍摄的绝美照片更是激起惊叹。太空精彩生活、太空惊艳大片的背后,正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以星辰所编织的梦想纽带。这条纽带,激励少年向往太空勇于探索,激励成年人追求进步而努力奋斗,也牵引所有人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