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将至,在教育部首场2021金秋发布会上,劳动教育成为关注重点。“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引发各界广泛点赞。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再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诸多古训格言皆彰显着对劳动的看重。人们通过劳动,收获的不只是某种技能或果实,还包括体悟劳动的深厚内涵,激发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眼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形态深刻变化,“重脑力、轻体力”之风潜滋暗长,影响到很多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孩子的社会认知。针对这一苗头,相关部门正本清源,突出强调劳动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一度被弱化淡化,是多方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很多家长生怕孩子累着苦着、耽误学习,将孩子排除在劳动之外;某些学校“唯分数论”倾向严重,劳动教育“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缺乏基本的劳动观念及能力,考上大学甚至走出校门才匆匆学习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更值得警惕的是,鲜有体会劳动的酸甜苦辣,便难知敬惜物力;对于劳动缺乏认同和敬畏,便容易看不见劳动的价值。凡此种种,显然已经违背了“学以成人”的初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补好劳动教育这一课,需要全社会涵养起崇尚劳动的氛围。在这方面,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也要统筹安排好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同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能让孩子成为劳动的“绝缘体”,基本的家务事、起码的生活自理都要有意识地培养。此外社会层面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多与学校合作,开放实践场所等。总之,全社会共同参与、拿出实招,孩子心中热爱劳动的种子就能扎得更实、长得更壮。
“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实而鲜活的,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学习本领,涵养可贵的同理心,建立正确的三观,可能远比“成绩内卷”更利于他们的成长。(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