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保障科学家就是保护科研生产力
2021-08-26 09:52: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

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人,保障科学家就是保护科研生产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激发和释放科研队伍的创造力。对此,刚刚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准对焦、激励到人,可谓抓住了关键,在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机制上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研经费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不仅决定当下科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对更加长远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风气养成都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重要突破口,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必须要能松开对科研人员手脚的束缚,让经费为科研活动本身服务,而不是成为其负担。此次《意见》为何受欢迎?正是因为站在了科研人员的视角上想问题!

让科研人员立恒心。

众所周知,科研活动有别于其他社会活动,除了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外,还是一个极为曲折漫长、复杂艰辛的智力活动过程,存在失败的风险。对它的管理,需要辅以更加科学的考量,充分尊重内蕴的科学规律。很多青年科研人员自称“学术农民工”,就在于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而对收入和状态满意度较低。若不能确保冷板凳上做学问者的“经济基础”,就很难推进我国基础学科领域研究的“上层建筑”,更无法扭转浮躁的学术风气。

科学研究的世界,有青年时期就闪耀光芒的牛顿,也有几十年如一日观测星空的第谷。包括常常被拿来举例的经济学家科斯,著作并不等身,却毫不影响他的伟大。事实上,大器晚成、成就晚出正成为当下科研领域的常态。避免科研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就得防止在经费使用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让科研人员有静心。

平时,我们总能看到听到,科研人员对大量繁复的事务性工作带来掣肘时的无奈、科研活动因僵化的程序而错过关键时期的抱怨等。当这些无奈和抱怨成为普遍感受时,就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一些条条框框看似保证了经费安全,但实际上却造成我国智力资源的浪费。教授因为忙于报账而成为会计出纳、高校附近滋生兜售发票产业链、财务审计只看计划不看变化……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形式主义作风、行政化弊端让无数科研人员头痛,打击了科研工作积极性,扼杀了创新创造活力,还间接成为腐败的推手。此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不仅针对科研人员反映的“痛点”开出“药方”,也有望让科研真正回归科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让科研人员能尽心。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往往以“物”为主,习惯于排好队,按块头“分蛋糕”,这种办法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却忽视了具体的“人”的价值。科研经费管理本质上是资源配置问题,以往的分配方式,难以体现科研人员作为个体的智力贡献价值。《意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科研项目资金用于“人”方面的支出有了更多层次、更加合理的渠道,对科研人员的物质激励前所未有,一半科研经费可花在“人”的身上。特别是对如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60%。如此种种,真正彰显了智有所值、劳有所得的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保障科学家,就是保护科研生产力;激励科技队伍,就是激发创新活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也许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会是进行时,还需各方共同努力,在改革落实上久久为功,把人才资源变成创新动力、让创新动力驱动科技强国。

(本报评论员)

标签:
责编:国亚妮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