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条关于“职业陪诊师”的视频走红网络,通过记者追随一对陪诊师夫妇的脚步,看看这个新兴起的行业能否成为城镇化和老龄化之下,“孤独就诊”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数量日益增长。对于老年人来说,看病就医是刚性需求。由于腿脚不方便、不熟悉流程、不熟悉智能手机等原因,看病就医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成了难题。 “职业陪诊师”这一服务业态的出现,为许多难以时时陪伴父母左右的异地子女提供了一个可选方案,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就诊效率,也有助于缓解其孤独情绪。此外,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赴异地就医却人生地不熟的患者等,也是“职业陪诊师”比较常见的服务对象。
客观来说,这一新兴职业对于“孤独就诊”者来说大有裨益。但是,陪诊又不仅仅提供挂队挂号、打印报告、帮忙拿药等功能性服务。“专业陪诊”离不开爱心护航,站在人性化地角度,陪着看病给予病人更多地还有心灵上的慰藉。陪诊师王中原搀扶王大爷上出租、叮嘱司机慢些开车、在王大爷汗流浃背后时递上一张纸巾......细节见真情,有了爱心,这个职业才有温度,也为病痛中的人送去了浓浓暖意。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职业陪诊师”的兴起,也直指了部分医院就诊流程的积弊。不可否认,现在的医院越建越大,窗口越来越多,布局也越来越复杂,到医院就诊,就诊、检查、拿结果、取药、缴费各流程走下来,光是找相关诊室都足以把人绕晕。非但如此,医院“门难找”,导医人员不够用,医护服务不够贴心周到,对年老的患者而言还有可能遇上智能机器的“刁难”,这让很多“孤独就诊”者深感彷徨和无助,于是有就诊者情愿花费金钱找人陪诊。这说明,医疗结构在就诊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大优化空间,提升就诊者特别是老年人、外地患者的就医体验。
一项新兴职业要想走远,相关部门的监管应尽快跟上节奏。“专业陪诊”离不开爱心,但爱心陪伴不能止于“陪诊师”的自觉。陪诊应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服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陪诊应包括哪些工作内容?哪些人能成为“陪诊师”?收费标准是什么?谁来监管?“专业陪诊”如果想要走远,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陪诊师、医院、监管部门等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加强引导,推动“陪诊师”规范化发展,“专业陪诊”才能更好发挥其社会价值,将好事办好。
数字化社会起因于技术发展,却并不能仅仅依靠技术介入有效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越是数字化,越需要多点温情解法。我们都乐见,“专业陪诊”这样的朝阳产业能成为一扇温暖的窗,让更多“孤独就诊”者不再孤独,让数字化城市建设既“有效率”又“有温度”。(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