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票房不应成为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
2021-08-07 13:30:00  来源:人民网  
1
听新闻

炎炎夏日,暑假休闲,去电影院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观众吹着空调、吃着爆米花、喝着“快乐水”、看着精彩影片,惬意又自在。暑期档也成为“大片”集中上映、被电影业者寄予厚望的佳期之一。

然而,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暑期档已过三分之二,无论是电影票房还是爆款影片,都不及业内人士预期。截至8月5日,2021年暑期档总票房58亿元,仅是2019年暑期档的三成,只有《中国医生》一部影片的票房超过10亿元。一些人感叹:今年暑期档要“凉凉”了吗?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6、7两个月,影片上映呈现“井喷”态势——6月定档影片超70部、7月近50部。对此,有分析认为,影片大多为中小体量影片,缺乏大制作的商业片,所以未掀起规模性的、现象级的观影热潮。

可实质上,中小体量、非大制作不等于“不好看”。比如,《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抗疫故事。有网友留言“周围座位啜泣声一片”“感谢所有为武汉拼过命的人们”,影片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令观众深深动容,伟大的抗疫精神催人奋进。再如,时值建党百年,影片《1921》讲述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担起救亡图存重任,展现百年前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更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感召。简言之,票房不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上述影片取得的社会效益更不容轻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相对于商业性强、刺激感官的“大制作”,温润心灵、培根铸魂的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更为深远,影片也拥有更长的生命力。受新一轮疫情影响,《中国医生》等影片取得目前的票房成绩,已殊为不易,也折射出市场的肯定。

疫情防控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国家电影局8月5日发布通知,低风险地区电影院上座率不得高于75%,中高风险地区电影院暂不开放。原定于8月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布延期举办。电影制片方同样在做出调整,如备受期待的影片《长津湖》也延期上映。

不可否认,电影业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但我们更要知道,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在现阶段,各行各业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共同守护彼此的健康平安,比什么都重要。继续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坚决贯彻已被证实切实有效的抗疫措施及宝贵经验,战疫胜利就不会遥远。这也是恢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基础保障。

是金子总会发光,电影业暂时的蛰伏,热门影片延后上映,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未来的爆发。中国电影不应仅靠“档期”来支撑,不断创作优秀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持续供给丰富的精神食粮,才不负广大观众的期待。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更是广大电影人的职责使命。(蒋萌)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