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青《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8日 第05 版)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第一批新能源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期。据预计,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接近80万吨。大规模动力电池逐步退役,如何更好回收利用,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避免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广泛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也体现着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3年超过100万辆。退役动力电池如何处置,是各地普遍遇到的问题。目前,在动力电池回收之后的梯次利用环节,存在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使用规模有限、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降低成本,实现多场景使用,有待进一步挖掘。还要看到,部分退役之后的动力电池流入“黑作坊”制成小型充电宝,或者简单加工冒充新电池,甚至用土办法提取贵金属,带来安全环境隐患,亟待加强监管。
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已引起广泛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今年初,工信部发布了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第二批企业名单,增加正规回收企业数量,为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利用问题持续扩充专业阵容。早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已启动,各地统一的溯源监管平台也在建立并接入国家平台,以实现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搭建了制度框架。
进一步解决好动力电池回收难题,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在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首先,要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回收体系,解决电池收不上来的问题。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企业全部纳入回收监管体系中,建设一体化溯源监管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监管兜底的回收利用体系,从根源上斩断不法利益输送链。同时,强化政府引导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加大磷酸铁锂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研究适合的补贴途径及范围;探索出台市场无人回收处理报废电池处置的兜底政策;扩大梯次电池使用规模和场景,鼓励梯次电池储能系统和基站备电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等等。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破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应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推动企业为主的技术模式创新,在销售、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条发力。比如,加大对电池快速检测分类、三元锂电池储能技术、磷酸铁锂再生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引导企业探索在非电领域梯次利用新模式;鼓励梯级利用“车电分离”、换电、电池租赁、能源服务外包等新模式探索及应用,等等。同时,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对废旧动力电池的环境安全风险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增强全社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
要绿色出行,也要绿色更新。凝聚多方合力,才能更好破解“退役动力电池去哪儿”的难题,推动相关产业更好顺应新要求,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