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南方周末等媒体先后报道“配捐”疑云,撕开慈善募捐领域灰色地带的一角。
一般理解中,公益配捐是一种鼓励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募捐形式。通常由慈善机构、经济组织发起,根据社会公众为某公益项目捐款数额,按照一定比例配合捐款。比如公众捐款2万元,约定配捐比例为1∶1,慈善机构就捐出2万元,约定配捐比例为2∶1,机构捐1万元,以此类推。
然而,2020年10月起,多名大病患儿家长因配捐事件报案:病人急需用钱,筹款志愿者主动提供帮助,获取信任后推荐配捐项目,建议患者家庭自行筹钱获得配捐。几次小额配捐完成,开始介绍“曙光计划”等大额配捐项目,收到求助者自筹的救命钱便没了音信。早在2017年,百余个白血病患者家庭也曾遭遇类似事件。
“筹款志愿者”显然有问题。报道提到,自称志愿者的王某男向求助者收取“介绍费”“占位费”。这违反了《志愿服务条例》规定的志愿服务无偿原则。王某男向求助者宣称“曙光计划”配捐比例为2∶1,而该计划在项目页面写着由北京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和河南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河南省慈善总会按1∶1配捐。如果虚构配捐项目内容、试图将求助者钱款据为己有,很可能构成诈骗。
问题不止于此。求助者倪某向王某男私人账户转账后,收到郑州市慈善总会对公账户的救助款项。官方慈善机构的出现无疑会加深求助者信任。吊诡的是,面对媒体核实,郑州市慈善总会否认曾发起配捐活动;河南省慈善总会表示“曙光计划”的合作方诱导求助者自筹,项目涉嫌违规已被冻结;合作方北京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先是否定存在配捐,随即改口称确有配捐活动,但与王某男所谓的配捐毫无关系,他们不会向求助者个人转款。甚至王某男接受采访时,都不承认向求助者说过配捐二字。
看起来“配捐”已经成了不能说的词,各方唯恐避之不及。事实上,慈善募捐领域不乏配捐身影,典型例子就是腾讯“99公益日”活动。我国《慈善法》没有相关规定,配捐尚属慈善募捐领域的灰色地带。局外人看来,“要受助先自筹”仿佛把公益当投资,骗术堪称拙劣,正经募捐哪有先向受助者伸手要钱的呢?可是要知道,“99公益日”同样招来不少公益组织利用规则,出钱套捐。缺乏制度规范,再加上求助者筹钱治病心情迫切,很多人并不熟悉募捐事宜,求助者与慈善组织之间有较大信息差,给了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也让一些机构组织不知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地参与其中。
归根到底,配捐本身不是坏事,只是事涉善款十分敏感,而求助者往往已经身陷困境,有必要尽快完善制度,严格规范操作,让它真正发挥出鼓励互助、扩充捐款的作用。为有需要者解危纾困,也要再走近一些,真的志愿者来了,假的“筹款志愿者”自然没了市场。(笃 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