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山东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在官网公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所有教职员工和校长个人手机也不允许带入课堂。根据这一规定,不仅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校长和教师也不能将手机带入课堂。(3月18日澎湃新闻)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引发舆论关注,获得广泛好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正抓紧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从媒体公布的各地落地细则看,要求师生一视同仁,禁止校长、教师将手机带进课堂的,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上述规定公布后,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选边站”。赞成者认为,师者为师亦为范,禁止教师带手机进课堂没毛病;反对者则说,又是“一刀切”思维作祟,典型的官僚主义。笔者认为,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的规定,符合教育部文件精神,有利教书育人,值得点赞。
首先,有助密切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分工不同,但双方是人格平等的教育主体。假如在带手机进课堂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师生有别,对学生而言显然少了点尊重,不利于建立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
其次,有助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带手机入课堂,难免偶尔会接打电话。这种情况下,要么上课进程被打断,影响教学连贯性;要么教师情绪受干扰,影响教学水平发挥,课堂教学质量就难免要打折扣。
第三,有助树立师表形象。为人师表,是师者应有品德,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得有效方法。教师不带手机进课堂,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摆脱“手机依赖症”自觉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树立师表形象。
禁止手机进中小学校园,已成社会共识。但是,如何全面、准确理解教育部文件精神,将之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考验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智慧,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要求师生一视同仁,禁止教师带手机入课堂,是全面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课堂纪律的有力举措,合情合理,一举多得,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