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诗歌是“浅”是“深”,拿什么来评论
2021-02-05 09:02: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1
听新闻

连日来,贾浅浅和其诗作成为网络热议对象。一篇评论摘取了贾浅浅的几首诗作,命名为“浅浅体”,称“这种‘浅浅体’诗歌,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有无数看不见的手在翻云覆雨、兴风作浪”。一时间,这位过去人们并不熟悉的诗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被质疑沾了其父、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光而陷入舆论漩涡,向来冷寂居多的诗坛也因此炸开了锅。

引发网络声浪的评论文章中,列举与“屎尿”相关的诗作所受抨击最盛。比如,描写孩童生活的《朗朗》如此写道,“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评论者批道,“这种肮脏恶心的垃圾文字,这与诗歌怎么能够捆绑在一起,更无法想象,那些出版商们为何要如获至宝、争先恐后地包装出版”。

写“屎尿”是否等同“肮脏恶心”?不妨看看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的分析。他认为,在这首诗中,朗朗看起来是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但朗朗是一定有嗅觉的。如果将这个镜头放入某个特定艺术情境中,比如颠覆“王者”形象等,也许是可以存在的。但现在,它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生活情境,是一般人都想避开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尽管它极真实,但极真实的不能都作为艺术来展示。这是艺术的高贵性标尺,欣赏这类真实,就是丧失了艺术的标尺。

但“浅浅体”是否一无是处?黄荣华分析贾浅浅另一首描绘孩童生活场景的诗作《临睡前》认为,“这是浅浅的诗,也是深深的诗,是由浅浅的话语而表达的深深的生活的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向有语谓“诗无达诂”,说的是诗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同样的,诗亦无定评,每个人都能抒发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诗意。诗的题材“深浅”,不足以论定诗的价值高低。有些“深”可能是故弄玄虚,有些“浅”可能是天真烂漫,但要让句子成为诗,诗味必不可少。何谓诗味,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由“浅浅”而“深深”,或者说,可以表面看是一层,往里看还有一层。好诗可以“层”出不穷,“层”“层”不尽,让人常读常新。人们读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就是这样的感觉。

徒有诗的分行,没有诗的意趣,在近年的新诗创作中,这类“浅浅的句子”并不少见。网友发起的“浅浅体”模仿大赛,也是对此现象的嘲讽。正如当年口语化“梨花体”引发争议之际,有评论者所说,古典诗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作为参照,而新诗基本无章可循,“现在不是谈论诗歌好坏的时候,因为有些文字到底是不是诗歌都还难以确定”。但无论如何,贾浅浅的诗是深是浅抑或平平,应该是一个文学问题。遗憾的是,近年来,无论是余秀华的走红还是工人诗歌受关注,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似乎总是作者的身份先于诗歌本身。

2015年,对余秀华在网络的爆红,《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就曾提出,余秀华写诗多年,被冠以“脑瘫诗人”的名号推出,有明显的策划色彩。“余秀华的诗歌不见得多深刻,但她的语言是明朗的。作为一位身体有残疾的人,她的心灵是明亮的,这种反差特别大,而且她的语言特别流畅,也很美好,这是很有意思的。”

那么对于贾浅浅呢?现在的众声喧哗中,稀见的恰恰是真正的文学批评。网络降低了写作者进入和传播的门槛,当下的诗歌,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状态。特别是微信时代到来,用手机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能引发共鸣的诗歌却并非越来越多。每每诗歌成为热议对象,人们谈论的不是诗和文学本身,而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甚至异化为“拳打脚踢”的网络狂欢。

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不可缺其一。对创作有益的评论不是吹捧,亦非简单地挥舞大棒。有质量、有见地的评论,不仅能引领创作,也能引领欣赏。贾浅浅之争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在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当下诗歌创作确有盲目迎合潮流之风,其次,真正的诗歌理论、评论稀缺,无力引导诗歌的创作。

批评不是站队。由“贾浅浅”进入新诗创作的“深浅”与“高下”,让草根与学院、大众与专业真正对话,或许才是这场争论值得期许的方向。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