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正视“突击花钱”的顽疾
2021-02-02 09:46:00  来源:南方日报  
1
听新闻

“上半年忙疫情,下半年忙开会。”半月谈日前刊发报道称,受疫情影响,刚过去的2020年,各地各部门年底扎堆培训开会,“突击花钱”歪风有所抬头。浪费资源不说,有些专家“天上飞,地上跑,年底忙得不得了”,一些基层干部抱怨“年底工作本就繁忙,叠加各类培训、会议、评比,忙得焦头烂额”,还有些人甚至年底专盯预算有结余的企业、单位“找活儿”。

“突击花钱”算是个老问题,主要缘由可谓你知我知众人皆知,就是担心年度预算经费没花完,到了第二年编制新的预算时会被压减,连带着还有可能被认为年度工作进展不力。正如报道指出,一些结转类资金尚可以转到下一年接着花,可结余资金不仅会被收回,还会影响到下年预算。既然不是花自己的钱,那自然是“不花白不花”,浪费反倒成了“美德”。近年来,包括纪委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突击花钱”的监督力度。问题在于,对“花钱者”来说,只要花得合乎规定,“突击”与否并非总是那么容易界定,以至给人的印象是事情年年说,却总是没有实质性改观。

财政预算有刚性要求的一面,即明确花到哪里的,必须按规定执行,不得随意挪用,为的是“把钱花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很多项目年底结余资金被收回,也是同样的道理。可刚性更多是常态化的原则,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疫情影响之下,去年上半年很多机构、部门活动近乎停摆状态,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显然不是“为了特殊而特殊”,而是明眼可见的客观现实。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在即将开启的新一轮年度预算管理中,就有必要酌情予以考虑。

当然,根本上还是要不断完善预算执行相关制度。早就有报道指出,年底支出大幅增加是很多国家存在的财政现象,韩国将12月份称为“预算开支高烧月”,日本称年底为“年末突击工程”。这也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预算改革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如“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多种模式经验。对此,虽然未必要照搬照用,但最终指向大体是一致的:说到底预算执行不是单单看完成多少,而是要充分评估执行效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着眼于当前,至少有一些亟待改进之处。比如,受制于预算批准滞后于自然年度的开始时间,在很多高校,大部分科研经费、项目经费下拨到使用单位往往过去了快半年时间,就很容易导致下半年乃至年底集中花钱的现象。再比如,相关专家学者一直以来所极力呼吁的,进一步优化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和公开制度,提高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子 长)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