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在年轻人圈中日益流行的盲盒,中消协日前发布警示,消费者要认清风险,不能只抱着投机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购买盲盒,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智和冷静,少一分盲目与冲动。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一定程度上说,不确定性带给人惊喜,丰富了人生意义。相应地,对这种惊喜的好奇和追求,体现了人的本能和天性。从这个意义说,正因为盲盒迎合了很多人的这种需求,也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物质条件好了,消费力强了,追求个性消费乃至炫耀的心理更多了,盲盒成为一种潮流,本身并不应过度指摘。
问题在于,各种营销和炒作之下,盲盒早已远非想象中那样单纯。正如中消协所指出,一些商家抓住了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的弱点,炒作概念,玩“饥饿营销”,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还有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盲盒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欺骗消费者。更有甚者,盲盒中假劣、“三无”产品不时出现,有的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有的干脆把盲盒当作“清库存”的手段。可谓套路多多,一个“坑”接着另一个“坑”,防不胜防。
由此造成了想象中的盲盒与现实中的盲盒的巨大反差。比如,收藏动漫手办是一种爱好,甚至可以演变为一种亚文化,但是盲目地收藏,或者拼命购买盲盒,追求的却是商家刻意制造的概念品、劣质品,这样的收藏就失去了文化意义,所寄予的兴趣爱好和情怀也就无处安放。再如,消费源于个体真实需求,应该讲究量力而行,但狂热于商家制造的噱头,把购买炒作盲盒当成一种投机投资,无视风险,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念错位。又如,表面上看购买盲盒不过是一种消费行为,但有些平台抓住了消费者维权难的漏洞,把盲盒营销变成了“请君入瓮”的骗局,购买者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中消协强调,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对消费者而言,看待盲盒首先要回归这一基本属性。不管商家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前提是要认清其是否夸大其词、以次充好,更重要的是警惕骗子套路。要清醒地意识到,好奇是激发人的一种动力,但如果因为缺乏足够的理性,被不良商家抓住,实际上就变成了盲目行动的弱点。(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