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开放大学首届家政学本科招生在沪启动,作为全国第一所开设家政学本科的成人高校,此举引起社会热议,当事学校对“本科保姆”大材小用的回复是:系成人高等教育,或成为管理人才。(12月18日 红星新闻)
有观点认为该专业的开设“对从业者和雇主都有利”,也有质疑声认为此举会造成人才浪费。笔者看来,本科学历的家政从业人员,并非是人才的浪费,而是教育对就业市场的及时回应,是教育灵活性的彰显。
人类教育具有的社会性、目的性,教育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家政专业的开设本质是为未来的朝阳行业培育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行业渴望提质扩容吹响的号角。家政、月嫂、老年陪护等职业,在未来的规模小型化的家庭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就养老问题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到冲击与挑战,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被弱化。然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13.26%。近年来仍在持续上升的老年人口与弱化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家政行业兴起并蓬勃发展的推手。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家政专业人才的市场导向型教育既是行业转型的需要,也是缓解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良药”。
同时,家政专业的开设亦是对打破专业刻板印象的尝试,更是对各行业平等观念的倡导。所谓的专业刻板印象,大多源于外行人“顾名思义”的误解。认为地质学毕业就是去挖矿,园林专业就是当环卫,物流管理就是送快递......这么一看,家政专业就是当保姆的误解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家政不就是做饭扫地、伺候人,还用学”这样的评论背后所暗含着的不屑,恰恰是阻碍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为不屑,所以轻视教育,进而导致机构管理者和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价值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目前人们对职业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受教育选择。如果没有高校家政专业的设立,一批渴望在该领域获得提升的人或许就会因为周围的行业刻板印象而退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高校对家政专业迈出的这一步,是教育实现其目的与功能的新尝试,或许还将成为未来扭转职业刻板印象的契机。
此举也是教育追求自身全面性的变通之法。陶行知曾言:“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中国的大学设有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等13个学科门类、700多个专业,这些数字意味着不可能每一个专业都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时代在变迁、在发展,任何专业都有自己的“风口”和“谷底”时刻,而在“谷底”蛰伏之时,当然相应地也会有新专业应“生活”而生、顺应市场风口,这便是教育的灵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