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文规范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重演员、轻编剧、轻导演、轻制作的现象依然严重,有的演员甚至不背台词。着眼于此,要下大力气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把全行业的关注点引导到打造艺术质量精湛的优质作品上来。
诚如意见所言,如今的影视创作乱象频仍。不少演员,特别是部分“鲜肉”“小花”,业务能力不忍直视,“拍戏靠抠图”“对白念数字”,没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只有铺天盖地的表情包。一些制作方不愿花时间磨剧本,只顾砸钱请明星,生产出一堆剧情“天雷滚滚”、台词漏洞百出、特效“不值五毛”的垃圾剧。一片虚火中,影视市场的“质”远远赶不上“量”。
然而,快消式作品真能无限收割流量吗?就近两年的情况看,不乏打着经典名号的“神剧”,因违背历史、常识遭到群嘲,亦不乏投资几亿、明星云集的“大IP”,因剧情混乱收视“扑街”。与此同时,一些看似投入不大、明星不多的剧目,反而因精雕细琢、演技抢眼而成为市场黑马。不难看出,中国观众虽然兴趣不同、喜好有别,但对品质的追求是共通的,当受够了胡编乱造,看透了流量经济,那些虚幻的泡沫必然会破灭,“流量+IP”模式渐成过去式。
这种回归其实是一种必然。影视行业看着光鲜,但与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区别,从业者终究要靠业务能力、职业操守说话。就演员来说,连台词都不背,还当什么演员?你能想象一个老师不会讲课、一个医生不会看病吗?年轻靓丽不是可以“躺赢”的资本,只有磨炼演技,才能成为真正的偶像。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为了还原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面对的真实环境,辗转8个取景地;电影《夺冠》饰演老女排的三个年轻选手,为了一场戏,真实“摔打”了大半个月。事实证明,越是动人的故事,越是需要走心的挖掘与演绎,越是需要所有参与者都怀有一颗匠心。
相关部门的发声是一记警钟,更应成为行业中的鲜明导向。演绎者心中有敬畏,创作者笔下有真情,多出好作品,方能不负观众、不负时代。(关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