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 何娟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引发许多家长的担忧。对此,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等方面进行了限定,这是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创新之举。
也要看到,虽然“青少年模式”对抑制青少年沉迷有一定作用,但绝非一劳永逸之策。实践中,许多“青少年模式”并非不可“破解”。利用家长账号登录,输入密码继续观看,删除APP重新下载……网络上,绕开、破解“青少年模式”的攻略层出不穷,甚至有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与常规模式无异,设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这些现实问题,既对平台优化系统设定、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合理使用“青少年模式”、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
事实上,无论技术怎么优化、设定如何完善,“青少年模式”永远替代不了家长的有效监督和正确引导。以为“‘青少年模式’上线了,家长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将监督引导完全寄托在“青少年模式”上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落入了误区。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情况保持关注,引导孩子正确、健康使用网络平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家长与平台一起发力、共同呵护,才能确保“青少年模式”更好起作用,让防范网络沉迷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