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风靡全球,“刷一刷”“看一看”“赞一赞”,不仅是许多成年人的日常,也是不少孩子的兴趣所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曾使用过短视频,其中,三成以上使用者认为各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
好奇心强、自控力弱是青少年群体的特点。面对碎片化的娱乐信息,他们相对更容易沉溺其中,也更容易被不良信息毒害。所谓“青少年模式”,正是一种网络防沉迷手段,通过弹窗引导、限定时长、筛选内容等方式,让青少年在更适宜的环境下触网。但从现实来看,各大平台的执行力度不尽相同,保护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比如,有的只要不登录账号,就可以尽情“冲浪”;有的虽然弹出来“青少年模式”,但只要不选择进入,就可以随意浏览……
“青少年模式”的有名无实,看似是技术漏洞,背后却是网络平台的选择性失明。短视频平台也好,游戏直播等软件也罢,做的就是贩卖注意力的生意。点击率在线量不仅意味着消费潜能,更能兑换不菲的广告收入。今天的青少年群体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因此主动限制他们触网,于平台而言相当于切割“奶酪”。既然相关部门有统一部署,那么就只求在规则上“达标”,至于实际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企业是市场主体,更是“企业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做到“取财有德”。换个角度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公共形象,更是一种软实力和竞争力。企业掌握技术优势,不会做不出一个真正有效的“青少年模式”。当然,对此有关部门也要严格监管,该整改则整改,该下架则下架,倒逼平台担起责任。
今天的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所有模式所追求的,都应是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该堵的地方要堵,该疏的地方也要疏。调查显示,缺乏交流对象、经常感到孤独、心理上有压力的中小学生更容易沉迷短视频。这也警示我们,打造“青少年模式”不仅要在设备上,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多陪伴、学校多监督,引导青少年健康生活,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关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