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大清华毕业生去街道就职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而另一条被顶上热搜榜的话题“一些年轻人怎么活得这么累”则成了一些网站热议的焦点。几个看似不相干的话题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普遍的尴尬与窘境。提出疑问的人们恐怕也没有察觉,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每一代中国年轻人与时代的赛跑,他们肩负着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用一代代的努力让中国悄然崛起。
尽管当代年轻人不会再经历吃不饱穿不暖的苦,也很少会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却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累。社会在变,光靠上大学就想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累不累?当然累!其中原因少不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经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过渡到了相对平缓的社会稳定期,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空白地带和社会流动中的超越机会越来越少,毕竟,在中国社会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刚刚走上领导岗位和进入中上社会阶层的人们还都比较“年轻”。
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担心自己分不到蛋糕的焦虑,这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除了更加努力,他们别无选择。高企的房价让年轻人本就窘迫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把每天生活的起点定在房价便宜的远郊区,这种时间换取成本的策略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更不巧的是,教育年限的延长,将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高度叠加在一起,年轻人毕业之后会发现人生被缩短了,不仅要适应刚刚进入职场的压力,还要面临着买房、结婚、生孩子等一连串的人生重大事件,自然感到更加累。
重新审视当代年轻人,他们本该是中国高校扩招惠及的主要人群:85后和90后。但高校扩招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进入大学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也带给了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现在,每年超过700万大学以上学历的学生毕业,提高了人口素质,也增加了竞争压力,更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再想要进入精英阶层,必须通过职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社会竞争从教育场域扩展到了工作场域。
当年轻人在拥挤的上升通道中争相寻觅美好生活期望——工作、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时,遭遇的却是高等教育回报率的下降。也可以说,在高等教育高速普及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为所有年轻人提供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很多就业岗位都出现了高能低就和过度竞争的现象。而产生高能低就和过度竞争的最大原因是中国区域间发展具有较大不平衡,优质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大城市成为年轻人蜂拥而至、追逐梦想的集结地。在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里,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的年轻人被挤压在狭小的城市空间和逼仄的职场空间中,他们不仅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智商来换取应有的报酬,还需要用加倍的努力去应对来自身边的竞争和同伴的压力。如此多的优秀年轻人被挤压在狭小的城市空间和逼仄的职场空间的后果,显然是工作的劳累、生活的窘迫以及人才资源的浪费。
前几年曾经流行过“逃离北上广”的讨论,但是一些逃离的年轻人到了中小城市后反而更加不适应。虽然没有了过多加班工作的压力,也没有了让人烦恼的过长的通勤距离,但他们的能力和才华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脱离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闹,到小城市收获的未必是宁静和舒适,可能还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并不是能力不行、才华不足,而是在中小城市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和能够让年轻人一展抱负的社会环境。
可见,如果想要年轻人生活不累,那么中国必须审视整个社会资源的分布模式,我们能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在一个相对不拥挤的城市空间和不逼仄的职场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城市里都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抱负,让他们的工作投入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回报,这些都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去反复思考的问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年轻人的累,也是督促我们解决矛盾的动力。
(作者:田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