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读懂白名单里的公平期待
2020-08-27 16:49:00  来源:南方日报  
1
听新闻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竞赛活动白名单》。敏锐的家长们发现,白名单新增了14项竞赛,此前备受关注的“青少年创新科技竞赛”从榜单上消失了。

去年此时,教育部第一次公布白名单,就在中小学生竞赛圈和培训圈中引发“地震”。此前,“杯赛热”“培训热”在市面上盛极一时,“超纲教超前学”“强化应试”等行为也屡禁不止。白名单的作用,就在于公示合规竞赛,供家长和学生对其他竞赛作反向排除。从效果上看,白名单的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没进入榜单的竞赛纷纷人走茶凉。比如,大名鼎鼎的中小学数学“四大杯赛”——“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三个停办,一个仅面向高中生。

如果说去年公众的焦点放在“减负”上,那么今年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公平”。围绕“青少年创新科技竞赛”的取消,尤其能透视这种心态的变化。上个月,云南出现了一起“六年级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事件,评委会认为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这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些竞赛异化为家长比拼的工具,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这次竞赛取消,跟造假事件是否有所关联,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公众的“鼓与呼”来看,倒是顺应了民心期待。

同样地,对一些新增赛事的关注,也投射了这种期待。比如这次白名单新增了14项赛事,其中不乏航模、无人机、编程这些需要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投入的竞赛项目。显然,这是需要家庭经济能力支持的,农村学生可能相对困难一些。教育部如此规定的用意不难理解,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中小学生兴趣,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其中,体现了教育的与时俱进。但如果考虑到不同人群经济条件有差异,白名单新增项目,是否会让一些人获得隐形优势呢?

对公平的第三种期待,体现在对“投机心理”的关切上。有了这份竞赛白名单,不少家长认为,是不是就可以往竞赛这条路上走了?对此,需要加速将竞赛和升学脱钩。现在,教育部已经取消自主招生,不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考核依据,是教育公平的一大进步。此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也应该有更加公平的依据。家长和学生不是不可以在竞赛上发力,但若破坏竞赛规则,就应该通过“一次造假、N年禁赛”等措施,向他们发出警告。

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白名单的增与删,体现了教育部门的探索和努力。现在全国竞赛项目繁多,有不少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甚至花钱就可以购买,将它们区分出来,为家长和学生指明了方向。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教育部门的变化和努力,是否会沦为新一轮不公平的教育资源抢夺机会?(王庆峰)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