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务院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认定为“外国使团”,对中美合作项目的正常运作进行妖魔化和污名化,以冷战思维对语言国际教育进行了干涉和阻挠。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更应坚持开展跨文化沟通、深化国际理解。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危机,而语言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言国际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需求。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从巴别塔传说到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人类试图打破语言隔阂、增进相互了解的努力从未停歇。
语言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尽管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但是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和演变川流不息,不同群体之间彼此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连绵不绝。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这对于吸收文明成果、借鉴先进技术、增进国际交往、促进有效沟通、减少认知冲突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了解中国实践、借鉴中国经验,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国提供更多物质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此背景下,中文不仅是国际社会认知、理解和享受中国所提供的各类国际公共产品的钥匙;而且其自身也因各国居民的语言教育和国际交往需求,而正在成为一种国际公共产品。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开设中文院系专业,国际社会对中文的需求持续上涨。中国作为中文的母语国,有责任、有义务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推动中文的国际有效供给。
国际公共产品的稳定供给需要巨大成本,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近年来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保障供给,从不推卸自己的责任。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就是重要途径之一。
放眼全球,国际中文教育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中文学习需求,供给不充分不平衡;另一方面,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语言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念、产品、发展模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成立的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就是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供需发展变化的一种调整与应变。这也意味着,中国将以更优化、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提供中文国际公共产品,从而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王海兰,系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孔子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