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笔者在宁夏调研时了解到,西吉县马莲乡张堡源村有一个“宁夏向丰循环产业园”。按理说,在发达地区的农村,搞循环经济不是什么新闻,但在西海固这样的西部地区就是新鲜事了。
西吉县是宁夏目前唯一没有脱贫的县,马莲乡张堡源村脱贫任务更是艰巨。全村500多户人家,300多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些年,当地政府想尽办法促进村民脱贫,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经上级批准同意,村里不再平均分发扶贫资金,而是集中起来发展循环产业,于是建起了“宁夏向丰循环产业园”,流转了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几百亩土地,年生产加工1万吨淀粉,产品远销山东、河北、江苏等地。两年后,产业园各项产业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纯利润达400多万元。凭借入股分红和打工,张堡源村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宁夏向丰循环产业园”的成功探索,并不是个例,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具有启发意义。
打破“一刀切”僵化做法。西北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发展理念相对东部地区要落后一些,个别地区在发展中容易下指令性计划,搞“一刀切”。但在实践中,即便一个县的不同乡镇、不同村落,自然禀赋也各有不同,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也参差不齐,“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不可行。“宁夏向丰循环产业园”的成功探索,源于马莲乡摒弃了“一刀切”做法,让张堡源村大胆做循环经济的试点,告别走趋同化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
形成脱贫攻坚合力。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是有限的,如果平均撒胡椒面,就有可能把扶贫资金和力量弱化,反倒不如把宝贵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发展脱贫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村集体互帮互助的力量。因为,无论是西吉县的“宁夏向丰循环产业园”、同心县下马关镇的养牛产业,还是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的黄花菜产业,都是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大力推动产业扶贫。这些做法和经验,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许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