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指导纲要》强调中小学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周,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周。
明确每周课外劳动时间,显然有利于敦促学校、老师和家长重视学生课外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造福学生一生,值得期待。
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2020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不过,此前一段时间,由于受应试导向影响,劳动课在一些地方被边缘化,劳动教育徒有虚名。再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参加劳动会耽误功课,不给孩子安排家务,个别学生不仅不会劳动,还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自然谈不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一个人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需要。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关资料显示,小学生每天家务劳动,美国为1.2个小时,韩国、英国和法国分别为0.7个小时、0.6个小时和0.5个小时。要培养我国中小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各地应当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进校园、到课外,多组织和动员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校园劳动和家务劳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参加社会集体劳动,让劳动成为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给学生的综合素质补补“钙”。
如今,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生每周课外劳动时间。学校、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为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文/玫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