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日前,“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社区,聚焦各地发展成就,触摸民生温度。本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评论,回顾奋斗历程,讲述身边故事,展望美好未来,和读者一起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
——编者
如今,黑龙江赫哲族群众已全面脱贫,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
踏上黑土地,广袤的三江平原刚完成水稻插秧,绿油油的稻田延伸至天边,如同一片绿色海洋。雨后,两道彩虹插入田中,童话般的色彩令人陶醉。
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村,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走进村子,水泥村道干净整洁,一排排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各家各户自来水、有线电视、供暖设备一应俱全。80多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桂兰,打了一辈子鱼,如今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村里协助办起的农家乐还带来不错的收入。八岔村群众生活过得比蜜甜,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奋进。
今昔对比,照见生活之变。赫哲族曾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地区。过去赫哲族百姓没有土地,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夏天扒下桦树皮制成桦树皮船下江捕鱼,冬季忍着高寒凿开冰面捕鱼充饥。尤桂兰的手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拉网留下的疤痕,因为过度劳累加上年迈,有两根手指失去了知觉。如今,赫哲族群众有了耕地,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房。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赫哲族群众说,“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弃船上岸走向转产转业,正是靠着政策支持,赫哲族群众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发展之路。独具特色的赫哲鱼皮画就是备受欢迎的扶贫产业项目。赫哲族以鱼皮为载体,通过粘贴和镂刻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在街津口乡的一家纪念品店里,笔者遇到了60岁的赫哲族村民孙玉林。他说,鱼皮画已成为他的主要收入。不仅如此,开办农家乐,体验赫哲文化、渔民文化,品尝花样百出的鱼宴,欣赏赫哲族歌舞,都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慕名前来。如今,赫哲族祖祖辈辈打鱼求温饱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产业致富、旅游增收让幸福生活有了保障。
聘请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专门开讲授课;设立村级创作室,免费提供场地供村民创作鱼皮画;发挥村里网红能人作用,开通网上直播销售鱼皮画产品……为传承弘扬传统赫哲渔猎文化,适应赫哲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需要,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还是驻村工作队,都下了一番硬功夫。在赫哲族村落中,妇女、孩子学习鱼皮制品的创作加工,文创商店在网上宣介销售,传承技艺与创业致富融为一体。赫哲族的惊人巨变之所以令人欣慰,就在于既在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到了自身发展定位,又最大限度保留了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从来了共产党,我们的生活多美好”,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这样唱道。实现跨越发展的赫哲族群众,用歌声道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谛。如今,黑龙江赫哲族群众已全面脱贫。这样一个历史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赫哲族群众时强调:“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只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就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