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为维护正常经济税收秩序,保护自然人纳税人合法权益,近期税务部门与公安、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依法查处了一批冒用个人身份信息偷逃税款的违法企业,其中大多被冒用身份信息者为在校大学生。(6月23日《工人日报》)
为何这些涉案企业把目光投向在校大学生?
在笔者看来,一是由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尚未真正就业,对自身个人所得税的信息情况关注度相对低。二则是假的校企合作成为“障眼法”。涉案的企业精心设计,获取大学生信息渠道较为容易,如京城一家设计公司就打着签订的“校企劳动合作”协议,轻而易举地获取了部分大学生的身份信息,但是学生并未真正到公司参加实习工作。
另外,社会上的黑中介利欲熏心,成为售卖在校大学生身份信息的推手。一些涉案企业善于从黑中介中购买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如深圳一家企业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从黑中介手中购买西安某高校上百人的学生信息,列入其公司员工在册名单。
冒用在校大学生身份信息,打的是虚增成本的歪主意,把企业从盈利“扭转”为亏损,最终达到其偷税目的。如此这般“借壳”逃税,更大的危害在于,在校大学生身份信息泄露流向社会后,会带来各种不可预控的风险。
从媒体报道来看,国家税务部门对涉案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让其补缴了所欠缴的税款,但在笔者看来,解决在校大学生身份信息被冒用,相关高校也要积极作为,必须下足“功课”,打好“补丁”,加强对在校学生身份信息的保护和规范管理工作。尤其是这次被披露的相关高校,要吸取教训,采取倒查机制,看学生信息是如何泄露的,有没有教师参与其中,对发现的问题决不能心慈手软,必须严肃处理。如此,在校大学生信息被冒用的问题,才能得到有力遏制。 (朱连斋)